当前位置: > 银行>正文

综合化经营时代到来,银行业的转型与变革 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的区别与联系方式

2023-09-11 03:13:05 互联网 未知 银行

综合化经营时代到来,银行业的转型与变革

2.2强化银行风控管理

2.3实现银行利润多元化

2.4提升银行竞争力

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3.1从混业经营的“乱象”向分业经营的逐步“规范”

3.2综合化经营的进一步探索

3.3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严监管

4. 我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的经营实践

4.1中信集团

4.2光大集团

4.3平安集团

5. 未来,综合化经营何去何从

上世纪90年代,金融业实施分业经营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被确立下来,银行与一切自办实体及其他金融业务脱钩,以适应宏观调控要求,发展成为以经营存贷款为主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是我国银行业摆脱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管理混乱、经营不善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以此为契机把我国的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进行规范经营、风险自担,配合我国市场化改革,实施银行转型的迫切举措。2003年4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正式成立,统一监督管理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银行业正式实施分业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金融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兴起并不断走向深入,由此带来的金融场景、金融科技日益引发金融发展生态的巨变,叠加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同质化经营日趋严重,在经济增速放缓、金融脱媒等一系列内外因素影响下,银行面临的外部冲击不断加大,盈利能力显受威胁。

因此,调整金融分业经营的监管要求,顺应时势变化,赋予银行综合化经营的自主经营权利,势在必行。

01

综合化经营,商业银行的经营选择

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金融市场主体,因此在新形势带来一系列外来挑战的经营环境下,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显得最迫切。

1.1经济放缓,银行经营面临新的变革与转型

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受其影响,我国经济从多年维持10%以上高速增长迅速下滑至个位数,之后在2009年4万亿推动下,2010年GDP增速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但之后逐年回落,经济进入新常态。

在此期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竞争机制下经过重组、退出,机构数量明显下降,但从业人员、资产规模在金融业做强做大的自我扩张下不断发展壮大,随着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不断放缓,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增速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在经济发展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条件下,以负债经营为特色的银行一方面面临资金来源的吸储压力,另一方面对于资金投向等资产端也面临配置压力,因此以经营存贷款、依靠利差收益维持银行业生存发展的路径依赖失去了有力支撑,银行业需要进行业务调整与经营变革,以谋求发展转型。

从变革、转型方向而言,推动银行业进行综合化经营,在科学监管下有序进入包括银行业在内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全金融领域乃至是非金融领域,在大力提升银行自身经营效率的同时,最大化满足银行自身的扩张要求,与市场上任何主体进行充分竞争,实施混业经营,确保金融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使得任何有能力的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进入任何金融或非金融领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1.2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银行息差空间不断收窄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以及银行业自身不断发展成熟,利率作为反映价格信号的重要调节工具,势必在竞争机制不断完善和利率管制逐步放松、放开的条件下,银行有着更加自主的定价空间,最终呈现利率市场的完全竞争状态,银行息差愈发收窄,带给银行业较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中小银行。

从银保监会数据统计发现,自2010Q4以来,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不断呈现下行态势,从2012Q3 2.77%的峰值水平已经下降至2018Q2 2.12%的水平,银行过度依靠利息净收入实现稳定收益的时代显然难以为继了。

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较低,不足30%,与国际银行业50%以上的占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方面这与我国金融业长期实施分业经营,导致非息收入业务培育发展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在非息收入结构方面,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明显差异:在我国,非利息收入过分依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他如投资收益、汇兑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其他收益占比极少;而在其他国家,如美国由于很早便放松了金融管制,实施混业经营,因此极大促进了商业银行在非息收入来源上的多元化,信托和投资费用、抵押业务收入、存款账户的服务费用、信用卡费用、保险业务收入、股权投资净收益、交易活动净收益、租赁收入、债务证券净收益,以及其他业务收入,成为各商业银行非息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国除了要大力发展代理、结算、支付、咨询、顾问、银行卡等金融服务性业务,扩大中间收入比重,不断开拓其他非息收入业务,向银行以外的金融业务乃至非金融领域扩展,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1.3金融脱媒,银行传统客户基础面临分流压力

近年来,金融脱媒趋势愈发明显,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在带动企业直接融资方面不断发力并走上台前,成为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积极通过谋求上市,继而借助IPO、发债、发行优先股等方式在资本市场公开募集资金,给以银行为主导的传统融资中介带来明显冲击,银行传统的客户基础也面临显著的分流压力。

今后,随着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日益强化,叠加股票注册制改革,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将愈加便利,成本将更低,企业融资方式,市场融资结构将发生深刻变革,银行传统信贷模式势必在此影响下出现重大调整。

从这个角度上讲,顺应时势,尽快放松金融管制,加速推进银行综合化经营,势在必行。

1.4互联网金融影响,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近年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理财等第三方机构的蓬勃兴起,中国金融业态不断发生变化,给银行带来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蓬勃兴起的第三方移动支付,通过快捷、便利、免费的技术服务,极大吸引了广大用户,使得他们从银行分流出来,极大减少了银行在相关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方面的收入;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广泛、深入应用,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大量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引入货币基金等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理财方式,给银行带来显著的吸储压力,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业存款规模及增速出现下降,便与此有关。

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10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速同比增长8.1%,突破了8月份8.3%的增速,再次创下历史新低。

02

综合化经营,拓宽银行收益来源与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

2.1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通过综合化经营,银行可以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能够有效地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散和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盈利能力。

2.2强化银行风控管理

银行业务局限在传统存贷业务上不利于风险分散,过于依靠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来源,会增强银行的放贷倾向,忽规信用风险,从而造成呆账坏账上升。

商业银行通过介入证券、投资、保险等业务,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比重,优化资产结极,增加利润来源,可以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此外,通过开展适度的表外金融产品业务,还可以降低市场风险。

2.3实现银行利润多元化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广泛介入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幵根据市场发化及时调整业务结构,可以实现从单一的利差收入向收入的多元化转变,拓宽利润来源。

通过综合经营,还有助于商业银行建立长期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机制,保证银行运营整体平稳,不随经济形势等外界因素变化而出现大起大落,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实力。

2.4提升银行竞争力

综合经营可以促进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由资产持有型向资产管理型转化,以更加专业、丰富的产品来满足客户投资和避险的不同需求,培育银行对客户资产管理、投资需求得敏感性。通过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得金融产品组合并为客户提供一条龙的金融服务,不断提升其综合投资管理和资产配置能力,在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中拓展业务和收入来源,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03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历程

3.1从混业经营的“乱象”向分业经营的逐步“规范”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推进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在工商业、农业、外汇、基础设施建设四大领域行使着专业银行的职能)改革的同时,国有专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分工领域由此被打破,由此出现了银行同业之间业务交叉的局面,并开始向信托、证券、投资、保险、租赁等非传统领域拓展业务,设立了一大批全资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国有银行的业务向多元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综合化经营(混业经营)的格局。

但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的不规范、不发达,以及监管部门本身缺乏有效的监管经验,导致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的融合交叉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金融业一时“乱象丛生”,经济、金融领域面临较大风险。1993年12月,为顺应国家宏观调控形势,《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迅速出台,对保险公司、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多年来的混业经营开始实施分业管理,以实现风险隔离,从而有效遏制了经济过热。之后,1995年5月、1995年6月、1998年2月,以及2001年3月,《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相继出台,从法律层面对“分业经营”进行了进一步确认。

3.2综合化经营的进一步探索

进入新千年,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浪潮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入世”五年后金融业开放的承诺,国内银行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等手段,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单一的分业经营的模式,为适应形势发展,政策也逐步放松了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要求,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监管限制得以放宽,使得以银行金融机构内部通过产品创新、交叉销售等方式,为客户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内部综合化经营,和通过新设或控股、参股独立子公司开展非自己主业的金融业务的外部综合化经营迅速发展起来,如以工行、建行、中行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和招行、民生等股份制银行纷纷积极申请设立或控股、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

3.3金融去杠杆背景下的严监管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确保国民经济稳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为主导的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稳住了世界经济形势波动导致的国内经济下滑,有效促进了经济稳增长。但是,大规模的强力刺激,同时也导致了部分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庞大、企业债务高企的局面,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障碍,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

随着2015年以来国内房价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房价的再一次迅猛上涨,并带动三四线城市房价出现普涨,高价格、高库存、高杠杆、高度金融化和高度关联性的房地产市场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风险隐患,叠加地方融资平台暴露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引发流动性风险,在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资本回报率下降、民间投资增速几近停滞的背景下,金融体系的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迅速补位,而滞留在金融体系内自我空转循环,同业业务、表外理财、非标资产、交叉性金融产品等影子银行业务造成的各种套利,在侵蚀金融体系自身稳定性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不同市场、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传染和共振,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

自2016年始,中央及各金融监管部门逐步将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监管的主题,启动以“防风险、强监管、治乱象”为特征的监管“风暴”,十九大报告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是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作为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首,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

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银监会相继发布文件,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专注本业,将防范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时对银行业“三三四十”(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从严整治,严厉监管下,银行表外理财、同业业务等开始结束野蛮生长态势,资金空转、层层嵌套、套利行为显受遏制,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等金融风险得到控制。

在强监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受到严格限制。

04

我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的经营实践

目前,我国建立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通过附属公司开展非银业务,实施综合化经营的代表有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平安集团三家,被称为中国三大综合金融集团,其中中信集团、光大集团隶属中央金融企业名录。

4.1中信集团

1979年在邓小平的倡导支持下,中信集团(时称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创办成立,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创新,成功开辟出一条通过吸收和运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创新发展之路。

2002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进行体制改革,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为国家授权投资机构。2011年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整体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信集团),并发起设立了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信股份)。2014年8月,中信集团将中信股份100%股权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实现了境外整体上市。

如今,中信集团已发展成为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性跨国性企业集团,业务涉及金融业(中信银行、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中信证券)、制造业(中信泰富特钢、中信戴卡、中信重工)、房地产业(中信泰富地产、中信城市开发运营)、资源能源业(中信资源、中信矿业国际、中信金属集团、新力能源)、工程承包业(中信建设、中信工程设计)和其他类(中信国际电讯、大昌行、中信兴业、中信环境)。旗下有A股上市公司6家,H股上市公司9家,新三板上市公司2家,2018年中信集团连续第10年上榜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以61316.2百万美元营业收入名列第149位,较上年名次上升23位。

2017年,根据集团上市公司中信股份年报显示,金融业资产规模达69250.76亿港元,营收1900.28亿港元,占比分别达到整个集团相应比例的91.67%、42.18%,其中中信银行资产规模达到56776.91亿元人民币,营收实现1572.31亿元人民币,在集团资产和集团营收中占比最大。

4.2光大集团

光大集团1983年5月在香港创办,同年8月18日正式开业,名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1984年7月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12月8日,光大集团由国有独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成立之初,光大集团以经营外贸和实业投资为主,1983—1990年光大集团以贸易起家,为国内企业引进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兴建大批实业工程,配合国家沿海开发战略,与沿海开放城市开展合作。

1990—2003年光大集团业务开始向国内及金融领域倾斜,同时投资进入香港资本市场,先后成立了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在香港、新加坡收购改组了光大国际、光大控股、光大科技和光大亚太四家上市公司。2003—2014年光大集团改制重组,先后成立了光大实业、光大金控资产,完成光大证券A股上市、光大银行A股及H股上市,实现光大永明保险成功重组、收购组建光大兴陇信托,同时在港企业实现战略转型。2014年以来,光大集团大力推进集团联动与有效整合业务资源,经营实力、品牌实力不断提升,如今光大集团拥有13家上市公司,业务横跨海内外金融与实业,成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租赁、投资和环保、文旅、医药等各项业务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

随着2017年财政部批复同意青旅集团与中青实业划转光大集团,光大集团的核心一级机构增至9家,分别是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金控、光大信托、光大永明人寿、光大实业、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青旅集团和中国青年实业发展总公司。其中金融板块的几家机构,又呈放射式结构,各自拥有多家参控股公司,共同构成了光大的第二级金控体系:如光大银行旗下包括光大金融租赁、韶山光大村镇银行、江苏淮安光大村镇银行;光大证券旗下包括光大证券资管、光大期货、光大资本投资、光大保德信基金、光大证券金融控股与光大富尊投资;光大永明人寿旗下还拥有一家子公司——光大永明资管。截至2017年底,光大集团股份公司资产规模44683.44亿元,营业收入1360.33亿元,不过,就整个集团无论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收入,光大银行占比最大,其次是光大证券、光大永明保险。2015—2018年集团均上榜《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依次名列第420位、第313位、第329位、第322位。

4.3平安集团

平安集团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2003年2月14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金融业综合化经营的试点企业,现今业务涵盖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领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银行、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平安基金等各个领域。2004年6月24日和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集团分别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整体上市。截至2017年底,平安集团总市值突破万亿元,在全球金融集团中排名第6位,全球保险集团市值、品牌第一。

平安集团以保险起家,保险业务是集团最核心的业务,占据了集团资产规模、营收和利润的很大比例,从营收来看,2012年以来保险业务占比保持60%以上,且保险业务营收增速保持稳定,近两年受银行及资产管理监管从严影响,银行业务与以资产管理为主的其他业务营收增速明显减缓,波动较大。

2017年集团总资产达6.49万亿元,集团营业收入近1万亿元,净利润近1千亿元,公司在《财富》世界五百强名次不断提升,2018年度名列世界第29位,较上年提升10位。

05

未来,综合化经营何去何从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国金融业要进一步改革和开放,这对中国的银行业、金融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导向。

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尤其面对新经济崛起的今天,对银行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因此需要银行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