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外汇>正文

外汇反洗钱要来了!从外汇考核新规看2023年外汇合规重点 外汇合规意识

2023-08-19 11:24:24 互联网 未知 外汇

外汇反洗钱要来了!从外汇考核新规看2023年外汇合规重点

2023年外汇考核 继续沿用2023年的《银行外汇业务合规与宏慎经营评估办法 》,并对其中的评估内容和评分标准做了更新。

考核周期: 2023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之所以外汇考核不是按年考核,因为这样外汇局可以在每年年末就对银行给出评级,方便银行内部考核以及调整下一年的内控制度、业务方向。

考核对象 : 所有开办外汇业务的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全国性中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以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 考核结果: 银行评级从优至劣依次为“A、B+、B、B-、C”五类

基本上银行如果被评到B-或者C就属于不及格

银行总行最终评估得分 =(一般性评估指标得分×65%+总行单独评估指标得分)×(100-本期评估最终确定的审慎经营评估指标分值)%+审慎经营评估指标得分

二、为什么外汇考核那么重要?

每一年的外汇考核的调整都结合了当时的外汇形势,比如汇率、国际收支情况等,因此新增的内容预示着外汇政策方向上的变化,并且很多调整沿用至今。

例如,

2016年,因当时汇率贬值压力大,在考核中加入“货物贸易结汇/收汇率变动”指标,要求银行提升辖内收汇客户的结汇比例,降低结售汇逆差以稳定汇率。而该指标在2018年外汇形势稳定时取消。 2017年,随着银行内保外贷履约率的上升,开始加强监管;将外汇展业自律内容纳入考核;新增外汇产品定价策略,要求银行的产品定价体现外汇监管政策导向,反映到市场就是银行给客户的结汇价格会更优惠,给出的购汇价格会更差。当时有些银行甚至宁可自己亏损也要争取客户的结汇,而对于购汇业务有可能因为无法完成下达的指标只能拱手将进口企业付汇让给其他银行。 2018年,因2017年外汇形势好转,政策开始转向双向平衡,外汇局官网的违规通报也 开始通报非法结汇的案例 ,考核中也将贸易收结比要求取消;加强了个人外汇管理,例如银行卡境外交易、提现,境内大额提钞等。

2023年,增加审慎经营评估,一方面要求银行对于离岸转手买卖、90天以上贸易融资(很多是套利)、内保外贷这类对外汇收支影响较大的业务要格外小心,另一方面在风平浪静时,对结售汇差额、代客收付汇差额不做要求,但是一旦外汇形势紧张时,则通过考核给予银行压力(或许可以认为是要求银行自觉承担责任,但好处是不用再随意窗口指导) 2023年,继续沿用合规经营和审慎经营评估框架。 新增外汇反洗钱执行、检查处罚、经常项目政策理解和宣传政策传导情况。

三、考核结果不好会怎么样?

各个地方的外汇局会在每年末给当地的银行进行评级,例如:2023年上海地区165家银行的考核情况:“A”类33家,“B+”类46家,“B”类79家,“B-”类6家,“C”类1家。

可以看到A、A+、B类占到了大部分,被评到B-或者C的一共只有7家,占比4.2%,基本上可以视为不及格。外汇局对A类和B+类银行通报表扬,对其他类银行用一对一的方式反馈银行评级。

很多外汇新业务的试点都对试点银行有评级要求,因此考核结果不好的话就可能无法新开结售汇网点、无法办理外汇资金池、合作远期、资本项目便利化或者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业务。具体要求如下表:

当然也有铁了心只想做差生的,比如内控合规制度完全抄法规缺细则的的。。用非中文写的。。甚至还有用银保监报备材料滥竽充数的。。都被外汇局点名批评。

或许相对于考核评级来讲,可能监管处罚来的威慑力更大,比如暂停结售汇业务,高管罚款加问责等等。但其实外汇考核本身就有助于银行建立更好的合规体系和合规文化,在参照外汇考核的评估标准及法规依据的情况下,银行通过制定自身的内控制度来防止外汇违规事件发生。

四、 怎么看2023年外汇合规重点?

1、外汇反洗钱

2023考核中新增外汇反洗钱执行情况,并且分数占到了5分之多,这是2023年外汇考核中最重要的变化。

事实上,此前外汇管理中已经承担了一定的反洗钱职能,诸如外汇展业中的KYC,很大程度也是参考了反洗钱的要求。

2018年FATF对中国第四轮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互评估,面对前期初步评级较低的严峻形势,中国代表团顶住压力,据理力争,促使国际评估组最终上调了6项有效性评级,确保中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互评估总体评级达到预期目标。()

虽然完成了评估,但是立法、执行、整改等一系列工作仍需尽快完成,人行、银保监、证监会均发布了相应的反洗钱要求,因此 外汇局本次也将反洗钱执行情况加入了2023年度的外汇考核 。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监管日益严格,巨额罚单频出,且罚必“双罚”。

罚款金额合计 1.66亿元,同比增长54.55%。

共468笔,处罚金额合计约 1.72亿元。

一张张罚单触目惊心:

人行反洗钱罚单直接处罚到总行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可见反洗钱早已不是合规部门或者反洗钱部门等一两个部门内部的职责,现在的要求恐怕是全民反洗钱,反洗钱工作或已成为当前金融机构的最高任务。

再加上国际形势扑朔迷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都需格外小心,报名,与四位专家共同商讨应对方案,防患于未然。

但是目前来看,外汇法规中对于反洗钱的要求大多是原则性的表述,要么就是“展业三原则”中的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和尽职审核,要么就是“三反”: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逃税。目前还没有看到专门针对外汇反洗钱报告和资料留存的规定与要求或者内部控制规定。

不能简单以“展业”为名一放了之,而应从填补外汇法规空白的角度, 将反洗钱理念、内涵、具体要求内嵌入外汇管理以及银行真实性审核要求中,加快制定银行展业的相关配套细则和操作指引,明确展业内涵、细化展业规定、统一展业标准、明确展业要求,提高银行展业的可操作性,进而提高银行展业审核的质量和水平。

尽快建立银行外汇业务可疑交易分析与报告制度,补齐微观监管短板。应参考国际监管惯例,充分利用和发挥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的专业能力、数据资源与业务经验,加强对外汇市场可疑交易行为的监测、分析与报告。

其实在2004年的时候就发布过《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接收及调查操作程序》的通知》(汇综发〔2004〕136号),在本外币正式合并监测之前,外汇局根据《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履行外汇反洗钱职责,包括外汇领域反洗钱数据的收集、汇总、筛选、甄别、分析和核查等工作。金融机构须向所在地外汇局报告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数据。

此后,人行的《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涵盖了本外币,例如日累计1万美元及以上现金存取;单位账户日累计20万美元及以上转账;个人账户日累积10万美元及以上境内转账和1万美元及以上跨境转账都属于大额交易报告的范围。自然而然2004年外汇反洗钱法规也就失效了。

因此,如果今后外汇局可能会重新再制定外汇可疑交易的报告与分析的话,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吧!

2、检查处罚

这也是2023年外汇考核中新增的内容,总共4分,分为银行业务违规、内控不完善和整改落实情况三个部分。

(1) 银行业务违规 2分

法规依据是外汇管理条例

违规情况涉及到银行外汇业务的方方面面,其实考核办法中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已对相应的银行业务合规提出了要求并进行了评分。而单独将检查处罚独立出来或意味着一旦被外汇局开立罚单,外汇考核失分情况会更加严重。

从违规事项也可以看出,基本上将银行的外汇违规情况全覆盖,包括银行的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结售汇、外汇登记、国际收支申报、外债等等都属于扣分事项。

虽然从2023年开始,外汇局官网通报的违规案例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实际上各个地方外汇局的罚单始终不断。今年一到四月所有外汇罚单金额已经超过1亿元,其中开给个人的罚单是199张,其次是企业65张,银行16张。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罚单都是开给个人的,包括今年外汇局通报的两起违规案例,都是关于个人跨境赌博被通报批评的。

虽然对银行的罚单比较少,但是银行作为外汇政策的执行者,对银行外汇合规的要求一直都在,所以一旦被外汇局出具罚单,今后可能会导致加速扣分。

(2) 内控不完善 1分

对外汇业务人员资质、业务管理制度、软硬件、高管经验要求、审核政策、决策机制、培训、风控、问责等一系列内控措施提出了要求

(3) 整改落实情况 1分

考察银行违规后续整改情况,并不是处罚完就结束了。

虽然在2023年的评分表格里没有提到3月31日前银行上交内控整改报告,但是因为内控报告的要求是写在2023年的银行外汇业务合规经营管理办法里面的,所以说呢,3月31日前银行上报内控整改报告的要求应该还是需要的。

3、经常项目政策传导

新增经常项目政策理解、宣传、传导情况,占到了3分。可能是因为今年疫情的关系,再加上去年外汇局发布的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十二条”以及今年新出的八条便利化措施,大方向都是要为真实贸易背景的外贸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