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典型案例警示市场 加强打击非法外汇交易 非法外汇期货平台的刑事责任有哪些类型的案例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题:以典型案例警示市场 加强打击非法外汇交易
新华社记者刘开雄
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再次对外发布20起外汇违规典型案例。这是外汇局今年以来第五次集中对外发布外汇违规典型案例。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跨境资金流动也越发频繁,但无论是金融机构、企业还是居民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切莫试图逃避监管。
珍惜个人用汇额度
从今年已经公布的典型案例看,有关个人的涉汇违规案例为数不少。以下两个典型案例值得关注:
——分拆逃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赵某为实现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目的,利用本人及他人共计55人的个人年度购汇额度,将个人资产分拆购汇后汇往境外账户,非法转移资金合计245.31万美元。
根据有关规定,“银行和个人在办理个人外汇业务时,不得以分拆等方式逃避限额监管,也不得使用虚假商业单据或凭证逃避真实性管理”。赵某的行为已经构成逃汇。
——非法/私自买卖外汇。2012年6月至2016年9月,夏某为实现非法向境外转移资产目的,将14188.45万元人民币打入地下钱庄控制的境内账户,通过地下钱庄兑换外汇汇至境外账户,用于偿还境外赌债。
根据相关规定,境内个人从事外汇买卖等交易,应当通过依法取得相应业务资格的境内金融机构办理。而通过地下钱庄、非法外汇交易平台进行外汇交易等行为是监管机构重点打击行为。
记者从外汇局了解到,我国实行年度5万美元便利化额度管理。年度总额内结汇和购汇,个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在银行办理;超过年度总额的,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凭有效身份证件及相关证明材料在银行办理。
“只要是真实合规的对外购付汇,无论是否超过5万美元,都可在银行办理。”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借用他人年度便利化额度,购付汇向境外转移资产或从事尚未开放的交易。
需要指出,根据有关规定,无论是借用他人额度或出借本人额度的居民都会被列入“关注名单”——列入名单的当年及后续2年,在办理个人结售汇业务时都会被要求严格审核相关证明材料。
银行需尽职尽责 企业切莫玩虚弄假
从今年已经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有关部门对银行、企业的外汇违法违规行为惩戒丝毫没有放松。
银行主要违法违规行为集中在违规办理转口贸易、违规办理内保外贷、违规办理贸易融资、违规办理个人外汇业务等方面。主要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尽职审核和调查方面把关不严,让一些企业有机可乘,非法套取国家外汇。
例如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交通银行厦门前埔支行在办理内保外贷签约及履约付汇时,未按规定对债务人主体资格、贷款资金用途、预计还款资金来源、担保履约可能性及相关交易背景进行尽职审核和调查。
企业在外汇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往往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