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汇交易量15年来首次下降,外汇市场结构出现变化 全球首创的外汇保险对冲机制有哪些特点
具体来看:一是低杠杆和风险厌恶型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量增长32%至8000亿美元,占比从11%增至16%。如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长期投资者对外汇风险容忍度低,风险对冲需求加大。二是为对冲基金等提供服务的一级经纪商(primebroker)的交易总量大幅下降22%,即期交易量下降30%。
图2 外汇市场2016年4月日均交易量
(十亿美元)
其中,一级经纪商交易量下降反映了市场三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从供给侧看,经纪商在危机后监管改革、去杠杆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开始重新定位一级经纪商业务。当前,这些机构在客户选择上偏好做市商等大客户,减少对零售经纪商、小型对冲基金及部分高频交易公司等小客户的敞口。
第二方面,从需求侧来看,对冲基金和高频交易公司在业绩和监管双重压力下,交易需求大幅萎缩。例如银行间市场平台引入了“减速”机制,限制了高频交易公司以快速交易和短期套利为特征的高频交易策略。
第三方面,从区域上看,外汇交易逐步向亚洲金融中心转移。
(二)外汇市场工具的变化
按外汇工具分,风险厌恶情绪上升,导致外汇即期和期权交易大幅萎缩,分别下降19%和24%至1.7万亿美元和2500亿美元。
外汇即期和期权交易减少的很大原因是高杠杆和短线交易者(如对冲基金及部分高频交易公司)的外汇交易量下降。这些交易主体通常利用即期、期权合约来做方向性的交易,而高频交易者重点关注标准化程度高、流动性强的即期交易。
同时,外汇衍生品交易急剧扩张。其中,外汇掉期交易增长6%至2.4万亿美元,交叉货币掉期交易增长52%至800亿美元。
一方面,银行外汇融资需求增加,其中投资者追逐高回报货币,借款者以低成本货币融资。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和企业风险对冲需求增加,对外汇掉期交易产生刺激作用。上述趋势在近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地区(如欧元区和日本)表现最为明显。
三、外汇市场流动性提供新机制
危机后,交易商银行开始调整业务模式,减少对批发业务风险敞口,同时加强对自营交易的限制。在此过程中,市场流动性提供者更加集中于排名最靠前的数家交易商银行。同时,非银行电子做市商平台获得长足发展,从激进的高频交易策略转向被动的做市商模式,并提供流动性,日渐成为大银行的主要竞争者。
(一)交易商银行充当外汇做市商的角色有所分化
少数几家大银行仍以自有资金买卖外汇,不仅继续提供报价和充足的流动性,而且还因拥有足够的客户订单使得客户交易内部化成为可能。
大量的交易商银行则淡出经营风险业务,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