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外汇>正文

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展望

2023-07-14 13:29:35 互联网 未知 外汇

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展望

2023年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

(一)经济增长:中美经济增速差将减小

从汇改以来的经济增长与人民币汇率关系来看,我国GDP增速与人民币汇率呈现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且有1~2个季度的领先性)。如在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上半年期间,我国GDP增速小幅回升,也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持续升值。而新冠疫情以来,随着我国于2023年下半年经济快于全球实现率先复苏,人民币汇率也一路升值。

同时,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也受到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015年至2023年,由于我国长期潜在增速的下降,中美经济增速差距由5个百分点逐步缩小至3个百分点左右,而人民币汇率整体也保持了对美元的贬值趋势。随着新冠疫情的暴发,中美GDP差距再次扩大,2023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2%,美国则同比下降3.4%,差距扩大至5.6个百分点,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持续保持升值状态。

随着各国从新冠疫情中逐步复苏,中美GDP增速差距将再次减小。2023年我国预计GDP可实现8%以上的增长,美国全年预计可实现5%以上的增长,差距将缩小至3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大概率保持在5%~5.5%区间。从外需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其他出口国生产修复以及出口价格回落,都会导致2023年出口增速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明显趋弱。从内需看,消费方面,疫情对消费的压制会逐渐减弱,国家也会出台新的促消费政策,但由于就业压力仍大,老龄化进一步加剧,消费增速难有大的抬升。投资方面,基建投资将会发力托底经济,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向高技术转型,但房地产开发投资会延续回落。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在2023年也将有所减速,但幅度小于中国。2023年美国面临财政和货币层面上的同时收紧,一方面,经济纾困计划的大部分条款已经到期,而拜登提出的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民生的1.75万亿美元的一揽子支出法案又在国会受阻;另一方面,美联储Taper已加速启动,2023年3月将结束资产购买,全年还将预期有3次左右加息。同时,美国也面临就业岗位空缺,重返就业意愿不足,通胀侵蚀个人收入等问题,供应链的恢复将是美国经济复苏和通胀回落的关键。预计全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下降至3%~3.5%左右。中美经济增速差距将缩小至2个百分点。

(二)购买力平价:中美通胀差将有所减小

疫情以来,相对购买力平价(中美通胀增速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同步性明显增加,相关系数达到0.8。

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极大破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供给靠全球、需求靠本土”的模式决定了在货币政策刺激下,本土需求大增,而全球供给受损,导致通胀一路攀升。而中国“供给靠本土、需求靠全球”的基本面,反而导致内需为主的CPI相对低迷,外部影响较强的PPI虽然一路升高,但向内传导不畅,因此整体通胀相对温和。

展望2023年,中国通胀水平将呈现CPI温和回升,PPI快速下降的态势,整体通胀压力较为温和。从CPI看,一是猪肉价格2023年整体处在产能释放周期,但价格处在低位运行的同时,降幅也显著收敛,不会出现2023年大幅拉低CPI的现象;二是在全球通胀的压力下,上游价格对CPI形成一定传导压力;三是疫情对整体需求的抑制作用减弱;四是2023年翘尾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升CPI。预计全年CPI将回升至2%附近。

从PPI看,预计2023年将明显回落,全年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一方面来自海外的通胀压力有望减弱,另一方面,国内通胀压力在政策保供稳价的支持下回归理性,能源供需也有望改善,PPI将由年初两位数增长,回落到年末的0%附近,不排除出现月度同比负增长情况。

2023年预计美国通胀水平也将整体回落,但高通胀的持续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从整体趋势看,一方面从全球与疫情长期共存的大趋势来看,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消退将是长期趋势;二是全球新能源产能的扩张、异常天气因素的缓解也将改善目前的能源供需失衡现状;三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在持续收紧,通胀预期见顶回落。

不过还有几项不确定因素,将影响美国高通胀的持续时间。一是奥密克戎病毒可能对经济产生预料以外的冲击,或者新冠病毒变异朝着更不利的方向发展;二是劳动力市场短缺的情况能否快速缓解,人们的劳动参与意愿能否尽快回升,劳动力价格与通胀的螺旋上升将持续多久;三是房屋租金、二手车等美国的通胀大项能否逐步回落。综合来看,预计2023年一季度美国通胀仍将保持高位,但二季度或三季度开始通胀有较大概率逐步回落。

(三)经常账户:顺差规模保持高位但增速明显下降

经常账户又可粗略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收入三大项。从201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看,货物出口增速与货物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呈现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同步性较强。服务贸易差额与汇率也呈现相关性,但略弱于货物贸易。收入项由于量级比较小,对汇率的影响也偏小。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明显扩大。一是货物贸易顺差显著扩大,主要受益于他国复工缓慢导致的订单转移,和海外刺激性货币政策带来的需求增长,以及疫情带来的医疗等物资的刚需增长。2023年全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5150亿美元,较2023年大涨31%,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顺差依旧同比增长16%,全年有望达到6000亿美元。二是服务贸易逆差显著下降,主要源于出国旅游人次的大幅减少。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1453亿美元,较2023年大幅下降了44%,2023年前三季度服务贸易逆差820亿美元,又较2023年同比下降30%,预计全年服务贸易逆差可能仅为1000亿美元左右。收入方面,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初次收入逆差扩大,主要源于海外雇员收入下降和投资收益下降。综合考虑,2023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可能达到创记录的3500亿美元(预估收入逆差约为1500亿左右),仅次于2008年位列历史第二位。

展望2023年,预计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将继续保持高位,但增速明显下降。一是出口高增长难以持续。随着疫情常态化,主要出口国的生产能力有望继续恢复,从而导致订单从我国分流,出口的全球市占率将会相应回落;而全球经济恢复放缓,将会导致外需回落;最后,出口价格也难以持续保持高位。二是服务贸易逆差存在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决定因素在于我国对出国旅行的放开政策,如果疫情下我国相关政策没有放开,预计服务贸易逆差波动不会太大。三是在收入项方面,我国海外雇员收入将大概率保持低位,但海外投资收益可能有所反弹,推动收入项逆差有所减小。

综合来看,2023年我国在经常账户上的顺差难以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大概率出现小幅增长或者持平,若国际旅行放开则不排除出现减小的可能。

(四)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可能性增大

结合长期与短期资本的历史表现综合来看,2015年汇改和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打破,标志着我国经常项和金融项双顺差格局的结束,2015、2016两年我国金融项大幅逆差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快速贬值。

然而2017至2023年,我国金融账户回归小幅顺差,人民币汇率开始进入双向波动区间,在国际收支表上,经常账户的顺差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