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外汇>正文

稳汇率加码!这一重要参数时隔31个月再度上调,有哪些影响?

2023-07-14 10:32:30 互联网 未知 外汇

稳汇率加码!这一重要参数时隔31个月再度上调,有哪些影响?

在人民币加剧震荡之下,监管部门再度发布重要举措。

10月25日,央行、外汇局宣布,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

这意味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外债额度将有所提高。

大家不妨将宏观审慎参数视为一个“调节器”。根据跨境融资水平与宏观经济热度、整体偿债能力和国际收支状况,这个“调节器”可以上下浮动,以控制杠杆率和货币错配风险。

那么现在上调这一参数有哪些益处?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一则可以便利境内机构跨境融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二则有利于境外资金流入,增加境内美元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带动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便利境内机构跨境融资

我国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始于2016年,当时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规定建立宏观审慎规则下基于微观主体资本或净资产的跨境融资约束机制。

具体来看,根据相关规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由微观主体的资本或净资产、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因素共同决定,即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据市场人士介绍,当前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为2;非银金融机构为1;大部分银行为0.8。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意味着企业外债上限由原来净资产的2倍提高至2.5倍,银行外债上限则由0.8倍提高至1倍。

此次上调之后,将重新放宽境内机构跨境融资的限制。光大银行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这一参数上调,意味着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合理扩大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合理利用外资空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便利境内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融资能力。

但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外债规模扩大,或导致境内机构和企业整体外债率略有上升。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目前,我国外债规模和结构合理,外债风险总体可控。

这在数据上也有印证。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末发布的2023年6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数据,截至2023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6360亿美元,较2023年3月末下降742亿美元,降幅3%。

周茂华也表示,从我国外债负债率、外债币种、期限结构、中长期外债占比等指标看,我国外债风险整体可控,外债结构逐步优化。

曾经的系数上调与下调背景

这次调节的情况大致如此。大家要问了,那过去,在什么情况下,“调节器”也曾上下调整过?“愉见财经”就此整理了前一次的“上调”与“下调”动作及其原因。

上一次该系数的上调是在2023年3月,主要是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这也是央行首次调整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调整幅度和此次相同,均是由1上调至1.25。

央行、外汇局当时曾发文称,政策调整后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相应提高,将有助于便利境内机构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但随后,为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调节外汇资产负债结构,央行、外汇局于2023年12月将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下调至1,并表示金融机构应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后,在2023年1月,央行、外汇局又将企业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25下调至1。至此,全口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系数回归到1。

助力人民币汇率稳定

除了扩大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外债额度外,此次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