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期货将于2023年1月8日上市 通关秘籍看这一篇就够了! 生猪期货哪里看
来源:期货日报
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真的要来了!12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生猪期货将于2023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首个活体交割期货品种——生猪期货将于2023年1月8日在大商所上市
12月11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生猪期货将于2023年1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下称大商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是期货市场落实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的新举措,也是资本市场发挥中枢作用,更加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体现。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期货将是我国期货市场上市的第一个活体交割品种。业内人士认为,生猪期货将在稳定价格预期、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许多行业人士纷纷感慨,二十年磨一剑,终于等来这一天。据了解,多年来,大商所持续研究和推动生猪期货上市,在对产业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对相关重点、难点和风险点问题形成了针对性的创新解决方案。目前已完成生猪期货合约和规则方案的整体设计,交割仓库征集正有序推进,相关业务、技术系统也已准备就绪。
国内多家上市生猪养殖企业表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生猪产业格局发生诸多变化,产业链企业投资成本不断提高,生产经营面临各种挑战。与此同时,新的风险管理需求显现,企业更加关注规避市场风险,谋求长效稳健发展。在此情况下,未来生猪期货的上市将为整个生猪行业提供一个重要的避险渠道。
12月10日晚间,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将开展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牧原股份发布表示,公司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目的是公司作为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生猪养殖企业,需要自行进行原料采购、饲料加工。玉米、小麦、大豆、豆粕、豆油等作为饲料生产的主要原料,在饲料原料中占比较高。为规避饲料原料价格大幅度波动给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进行玉米、豆粕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业务,有效管理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牧原股份相关业务负责人王瑞婷表示,当前牧原股份也有新的风险管理需求,第一企业借助行业高利润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现金流安全;第二管理生猪价格和养殖利润大幅波动的风险,希望通过“保险+期货”实现养殖利润的稳定。
生猪期货开拓新渠道,产业链企业避险有保障
生猪是我国价值最大的农副产品,生猪产业链以生猪养殖业为中心,涉及饲料加工、兽药疫苗、屠宰、食品加工、物流、零售、餐饮等诸多行业。市场人士认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上市生猪期货更有助于生猪产业企业管控风险,制订生产计划,稳定生产经营。
图为生猪产业链图为生猪产业逻辑“生猪期货的上市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还有助于提高生猪现货市场价格的透明度,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计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有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李文婷对期货日报记者说,同时,生猪期货上市还将进一步推进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一德期货生鲜畜牧产业分析师侯晓瑞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生猪期货上市后首先会对远期价格起到预测作用,促进产业的标准化及规模化进程,促使生猪价格更为透明,养殖场、屠宰企业、贸易商及猪肉加工企业等均可以根据盘面价格来合理安排自身经营计划,有计划的安排生产采购计划,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
“养殖企业作为生产者,在猪价下行周期易出现不同程度亏损。生猪期货上市后可选择在期货盘面进行卖出套期保值来锁定价格下跌风险,同时在期货盘面买入饲料原材料,实现养殖利润套保。对于屠宰企业来说,主要赚取毛猪与猪肉间价差,若毛猪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又无法顺利转移到下游,则面临亏损风险,在此情况下,屠宰企业可提前通过买入生猪期货进行套保。”侯晓瑞说。
中粮肉食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生猪期货上市后,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可以同时锁定前端饲料成本和后端养殖收入。
“生猪养殖企业可以通过玉米、豆粕、生猪期货,规避原料端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也可以形成饲料、生猪期货相结合的养殖利润管理。屠宰加工企业可以利用期货管理库存,如果预测生猪市场价格走弱,可进行卖出保值,同时减少生猪库存,进而减少因价格下跌导致的损失;如果生猪价格预期上涨,库存处于低位,可以买入远期合约建立虚拟库存,规避因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稳定生产经营。”方正中期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车红婷说。
影响生猪价格的多重因素
我国生猪种类繁多,养殖周期、疫苗等多重因素在影响生猪价格波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猪种资源众多,养猪经验丰富,是最早将野猪驯养为家猪的国家之一。近代,我国从西方引进先进养猪技术,利用国外的优良猪种改良本地猪。如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巴克夏、波中等优良猪种,与我国北方猪种杂交而育成的新金猪、定县猪,具有肉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生猪养殖量不断增加,到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4.8亿头,出栏6.18亿头,猪肉总产4701.6亿吨,均居世界首位,成为养猪第一大国。
“但随着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和行业发展,生猪价格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市场人士表示,行业内以“猪周期”来反映我国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其中母猪繁殖、仔猪繁殖和疫苗三大要素对生猪价格影响巨大。
据介绍,全球生猪养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用于养殖的生猪品种几经迭代,已经形成了以长白猪为主,其他商品猪种为辅的格局。巴克夏猪、约克夏猪、格洛斯特花猪、杜洛克猪以及长白猪成为全球主要的养殖品种。
现阶段,我国规模养殖场的生猪以外三元为主,即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夏猪三元杂交而成的商品猪。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
图为完整生猪繁育体系“整个生产流程中,扩繁的两个阶段各需要经过14个月,商品猪阶段,母猪妊娠至分娩需3—4个月,仔猪成长为商品猪出栏需6个月左右,共计约10个月。”上述市场人士说,在此过程中,生猪供给需求的变化即可能对生猪价格构成重大影响。
母猪养殖阶段,不同时期的饲料成分是影响养殖效率的主要因素。母猪饲料大致可分为怀孕期、泌乳期及后备母猪饲料,三个时期的饲料主要区别在于饲料成分及能量。母猪作为成年阶段的生猪,自身具备成熟的免疫系统,在疫病防治方面与商品猪育肥阶段大体相同。
表为各阶段母猪饲料特点
仔猪养殖阶段,仔猪的成活率、出栏率等将直接影响养殖场的盈利水平。仔猪阶段使用的饲料为前端料,具体分为教槽料和乳猪料。前端料在饲料中科技含量最高,是保证仔猪健康成长的关键。影响仔猪成活率和出栏率的疫病主要有仔猪腹泻、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猪囊虫病、炭疽、猪丹毒、猪肺疫、布鲁氏菌病等,其中仔猪腹泻对成活率的影响最大,一般冬季疫情严重,造成仔猪成活率较低,因此仔猪阶段的疫病防治十分关键,仔猪养殖区域的卫生消毒和物理隔离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疫苗方面,疫病防控是生猪养殖的关键,根据母猪及商品猪生长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免疫接种计划和疫苗种类十分重要。以母猪阶段为例,细小病毒疫苗为阶段性疫苗,一般用于后备母猪及母猪生产后10天左右;乙脑疫苗为季节性疫苗,用于蚊虫多发季节,一年注射两次,分别在3月底及7月底。
表为母猪及商品猪所用疫苗种类
全球猪肉市场供需情况
“全球猪肉供应和消费较为均衡,作为生猪主要生产地区的中国、欧盟和美国,同时也是猪肉的主要消费国。长期以来,全球猪肉市场供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有市场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图为全球猪肉主产区分布情况相关数据显示,2005—2018年,全球生猪年存栏量变化明显,但整体保持在7.5亿头以上。2007年,全球生猪存栏达到8.26亿头的区间峰值,随后下降至8亿头以下,并进入振荡阶段。2012年,全球生猪存栏回升至8亿头,而后逐年下降,于2016年达到7.71亿头的区间低值,并进入缓慢增长阶段。2018年,全球生猪存栏量7.73亿头,较2007年峰值下降6.41%。
“中国是生猪养殖大国,2018年生猪存栏量为4.28亿头,约占全球生猪存栏总量的55.38%,排在第一位。”上述人士介绍,其次是欧盟27国,占比约为19.43%;再次是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占比分别为9.46%、5.02%、2.97%。
据介绍,在全球生猪出栏及分布方面,2005—2018年,全球生猪年出栏量呈周期性波动趋势。2018年全球生猪出栏量为12.98亿头,环比上升2.49%,较2005年增加7.28%。中国是全球生猪出栏量最大的国家,约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54.56%,接着是欧盟27国,占比为20.96%,之后为美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占比分别为10.33%、3.16%、3.49%。
全球生猪消费方面,2005—2018年,全球猪肉消费呈振荡上升态势,2013年之后年增速变缓,2018年消费量达到最高,为1.12亿吨,环比上涨1.78%,较2005年增长20.68%,年均增长约138万吨。全球猪肉主要消费地区按年消费量排名依次为中国、欧盟27国、美国、俄罗斯、巴西、日本、越南、墨西哥、菲律宾、加拿大。其中,2018年中国消费量占比在49.26%,远超排在第二位欧盟27国的19.01%,是其猪肉消费量的2.59倍。
“生猪进口对我国生猪供给影响明显。”上述市场人士说,在猪肉出口方面,2018年,欧盟猪肉出口量居第一位,占据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34.74%,美国紧随其后,所占份额略低于欧盟,美国、欧盟的出口量之和占据了世界出口总量的66.27%,其他国家猪肉出口总量共计占比在33%左右。在去产能及生猪行情高位运行背景下,2016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猪肉进口国。世界主要养猪国看好中国市场,其低养殖成本优势突显,价格低廉的猪肉产品大量出口至中国。
显然,作为全球第一大猪肉进口国,欧盟、美国、巴西等地区生猪生产和出口情况对于我国生猪价格影响明显。
据介绍,欧盟27国是全球第二大生猪生产区,2018年生猪出栏量在2.72亿头,环比增长1.49%;猪肉产量2430万吨,环比增长4.25%。欧盟的养猪模式为规模化饲养和散户饲养并存。
美国是世界第三大生猪生产地区和消费地区,2018年生猪出栏量约1.34亿头,环比增长3.54%,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10.33%。美国生猪养殖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市场上96.6%的猪肉供给是由规模养殖户提供,年产5000头以上的大规模养殖企业提供了全国猪肉总供给的60%以上。
2004年至今,巴西生猪出栏量整体呈增长之势,2018年出栏量为4095万头,环比增长1.79%。随着生猪产能和猪肉产量的增长,巴西成为世界第四大猪肉生产国及出口国。在巴西养猪业中,一体化生产模式约占70%,其余30%生猪是由独立的养猪场生产的。巴西生猪传统主产区位于南部各州,以中型和大型养猪场为主,母猪数量在50—5000头之间。
图为全球生猪产量图为全球猪肉产量而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生猪出栏量及猪肉消费量占全球比重均在50%以上,但我国并非养猪强国,在种猪育种技术和行业整体规模化水平方面与美国、欧盟等养猪发达国家及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占全球生猪出栏总量的54.56%,猪肉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9.26%,远超排在全球第二位的欧盟27国。
200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历史高值的7.35亿头,而后回落并趋于稳定。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为6.94亿头,环比增长0.76%,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3亿头,环比减少0.41%。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影响生猪出栏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养殖规模化程度、疫病、行情及政策等。2023年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生猪出栏量降至5.44亿头,环比大幅度下滑21.61%。目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缓慢增长态势,但由于产能恢复周期较长,2023年年底或仍难恢复至原有水平。
我国生猪供需及产业格局
“在我国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占比56%左右,仔猪成本约占23%,为生猪养殖的第二大成本。”某生猪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15年以来,饲料价格整体低位运行,对生猪养殖形成利好,生猪价格成为影响盈利的主要因素。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8月以后,疫情严重地区猪价处于低位,2023年1月底东北最低价格仅为8元/公斤。随着供应缺口不断扩大,猪价屡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自繁自养养殖盈利已突破3000元/头。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一种是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上述负责人说,育仔和育肥是区分养殖企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
该负责人介绍,“公司+农户”模式下,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根据生猪行情变化进行调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生产期的保证金。
自育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下,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用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与自繁自养养殖场相比,育肥户养殖过程中仔猪成本(可变成本,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而变化)占比明显增加。”上述负责人介绍,按照当前15公斤外三元仔猪2000元/头的价格计算,仔猪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1.37%,远高于自繁自养的占比。人工、水电、药物等成本包含在其他成本当中,约占总成本的4%。
据介绍,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不断推进,200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4年达历史高值的7.35亿头,随后回落并趋于稳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在6.94亿头,环比增长0.76%(2014年生猪出栏量为7.35亿头,为十年以来最高);年末生猪存栏量为4.33亿头,环比减少0.41%。2023年国内非洲猪瘟疫情蔓延,生猪出栏量降至5.44亿头,环比大幅度下滑21.61%。目前国内生猪产能处于缓慢增长态势,但由于产能恢复周期较长,至2023年年底或仍难恢复至原有水平。
“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庞大,但生猪进口已经成为我国生猪产业的有益补充。”上述负责人说,我国生猪进口以种猪为主,猪肉为辅。
据记者了解,2010—2018年,我国种猪进口整体趋势与“猪周期”调整基本一致。2014—2015年,猪价低迷,养殖场为减轻出栏压力,及时规避损失,种猪进口量保持低位。2015年后,市场看涨预期增强,种猪进口量提升,至2017到达新一轮高点。
图为我国猪肉进出口情况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8年下半年至2023年,国内养殖企业扩产意向下滑,扩张速度放缓,种猪进口量呈现明显走低态势。2023年,种猪进口量跌至5000头左右,环比下跌15%。2023下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不断攀升,大型规模化养殖企业获利丰厚,开始积极扩产补栏。进入2023年,国内种猪、仔猪价格大幅提高。预计2023年种猪进口较2023年将大幅增加,进口量或回升至10000头附近。
猪肉进口方面,2014年以来,我国猪肉进口量趋势上涨,当年进口总量为56.40万吨。2016年受国内生猪价格飙升影响,猪肉进口量达到近十年高峰,为162.03万吨,环比涨幅108.40%,随后两年回落趋稳。
2023年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猪肉供应缺口明显,全年猪肉进口量达到210.80万吨,环比上涨75.66%,创历史新高。
我国猪肉消费情况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生猪期货对应的下游消费产业以热鲜肉、冷鲜肉、冷冻肉为主。“受非洲猪瘟的持续影响,2023年国内猪肉产量为4255万吨,环比下滑21.98%,猪肉消费量仅为3793.7万吨,创近15年的新低。”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
据介绍,2005—201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整体呈增长趋势,2015年出现小幅下滑,而后趋于稳定。2018年,我国猪肉消费量为5519.08万吨,环比小幅增长1.15%。2018年,国内生猪供应量涨势缓慢,主要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国内生猪调运受限,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主产区供应充足但消费不足,造成生猪消费整体缓慢。
从人均猪肉消费数据观察,2008年起,我国猪肉人均消费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10年以来的峰值40.3公斤,较10年间的最低值31.58公斤增加8.72公斤。而2016年开始,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出现下降。2023年,受产量大幅减少的影响,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7.1公斤(根据我国猪肉产量及人口数量计算所得),环比大幅下滑30.03%。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猪、牛、羊、禽肉产量为7649万吨,比上年下降10.2%。其中,牛肉产量为667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为488万吨,增长2.6%;禽肉产量为2239万吨,增长12.3%。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猪肉产量大幅下滑,牛、羊与禽肉总产量则呈现增长态势,替代作用明显。后期,随着国内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牛、羊、禽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将更加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关注的不再是‘吃得多’的问题,而是‘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认为, 随着牛、羊、禽等肉类供给的增加,消费者在肉类消费中拥有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