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如何玩转生猪产业和期货的? 保险加期货产品怎么算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美国是世界重要的猪肉生产和贸易大国。美国的生猪行业出于世界领先地位。上世纪美国生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正好也是美国生猪期货推出并且快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生猪期货的推出,以及后来的合约修改,满足了当时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以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控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美国生猪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对冲猪价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大胆的投资扩张。经营好的企业通过兼并整合成为行业的主导企业。美国前十大生猪生产企业产能占比超过40%;前五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70%。生猪期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实体行业的转型升级。美国猪周期由之前的4年左右一轮,拉长到7-8年一轮,每年猪价的波动幅度也大为缩小。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与欧美等现代化农业国家的畜牧行业相比,中国生猪行业规模化、生产过程标准化水平都有很大的差距。本世纪以来,猪价的周期性波动不断扩大,不仅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对国内的物价稳定形成了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国亟需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尽快推出生猪市场的风险管理工具。
一、美国的生猪产业链
美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其生猪规模化养殖及生猪期货的发展过程都早于我国很多年。2015年,美国生猪年末存栏量6839万头,年出栏11541万头,猪肉产量1112万吨,猪肉消费量937万吨,生猪产业规模可见一斑。而目前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ME)的瘦肉猪期货目前每日交易量在3万手左右,交易额约7亿美元。对应的期权合约成交量在5000手左右,是世界生猪品种期货交易量最大、交易最活跃的国家。
生猪产业链主要包括生产、屠宰加工和消费三个环节。
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饲料、兽药动保和养殖三个行业。美国生猪养殖环节分工十分专业,根据猪的生长周期将其分为种猪培育、仔猪哺育、育肥猪(用于屠宰的商品肥猪)喂养分阶段专业化饲养,仅保留了少部分传统的“繁育一体化”的养殖方式。养殖环节的上游饲料供应主要由饲料产业集中程度很高的几家大型饲料企业控制。兽药动保环节,美国有专门的兽医服务公司,一般服务于多家养殖场,进行计算机化管理,生猪疫苗动保行业的集中度很高。如美国的Zoitis、Elanco+Novartis、Merk(MSD)等公司在美国,乃至全球的市场份额占比都很高。
屠宰加工环节,随着美国生猪规模化变革,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纷纷进行了纵向整合。向后以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投资建设及收购养殖场,进行纵向一体化扩张。同时横向并购整合,成为行业超级龙头企业,如Smithfield Foods、Tyson、JBS S/A等。
消费环节,美国肉类消费数据显示,鸡肉和牛肉消费占比较大,猪肉消费量在肉类消费居第三,近几年其消费量保持稳定小幅增长。在猪肉消费环节,美国猪肉的消费方式主要包括:(1)居家消费:该部分消费占到全美猪肉消费量的78%。(2)家庭外的消费:指的是食品服务行业的消费,包括餐馆和食品供应商,涉及到将加工猪肉产品供给商业性质的代理机构等,如大学、公司、医院和相关机构等。该部分消费中,餐馆消费量占到全美猪肉消费量的17%,食品供应商到各个机构消费量占到全美猪肉消费量的5%。
从整体上来说,美国生猪产业链发展完善,运行比较稳定,有以下特点:(1)政府很少干预畜牧产业,生猪产业市场化程度高;(2)物流专业化程度高,肉产品质量稳定;(3)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利益分配相对公平,产业专业化壁垒值高,各参与主体进入退出难度大。
二、美国的生猪产业发展历程
1. 主要的生猪养殖品种
美国生猪养殖品种主要包括:贝克夏(Berkshire)、汉普夏(Hampshire)、长白(Landrace)、约克夏(York shire)和杜洛克(Du roc)等。我国生猪种业自六七十年代开始至今,猪种变化经历了由“脂用型”向“极品瘦肉型”转变的过程,目前国内以自国外引进的大白、长白、杜洛克三大品种的杂交猪为主要养殖品种。近年来,我国正在加快引进品种本土化及本土生猪品种改良的进度,我国的生猪育种业也在朝着规范化、电子化的道路发展,产业技术也不断得到升级。
2. 美国生猪产业发展阶段
美国生猪产业发展历程按照其养殖规模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启动期:养殖场数量急剧减少的阶段;(2)规模养殖场迅速扩张的阶段;(3)规模化进程减速,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的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期,在20世纪70-80年代,主要特征是养殖场数量的急剧减少。这一时期的养殖场数由 65 万锐减至 30 万左右,降幅达 50%以上。生猪存栏总量大幅减少至历史最低点约5100 万头,降幅达 24%。在这一阶段,由于在养殖成本、生产品质以及国家政策方面并无太大优势,小规模的养殖户加速退出,规模养殖的苗头初步彰显,场均存栏由87头左右显著提升至近150头,增长近2倍。
第二阶段,加速期,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期间,存栏量超过5000头的大型养殖场开始涌现,主要特征是养殖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养殖场数由 1989 年的 30 万户再度大规模减少至2000 年的 8.6 万户,降幅近70%,而生猪存栏总量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但从不同规模养殖场的出栏量占比来看,1988年出栏量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总出栏的32%,而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占比只有7%。到了2010年,养殖规模进一步提升,规模在1000头以下的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下降到2%左右,相应的出栏量在50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出栏量占比上升到51%。
第三阶段,减速期,21世纪以后,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生猪养殖场的数量由 8.6 万户缓慢下降至7 万户左右,规模化后的美国生猪存栏总量维持在6000 万头左右,整体波动幅度不超过 10%。屠宰加工龙头企业为了保持成本优势,且保证生猪采购的货源稳定性和高品质,开始通过合同生产方式向大型养殖场协议采购,或自行纵向一体化扩张。这一阶段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也通过向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方式,实践自行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养殖场的专业化发展
美国养殖业规模化变革中,生猪养殖技术对其起到了助推作用,提高了猪场养殖效率。工授精技术在改善存栏猪的品种结构与猪种资源、增加繁殖母猪的配种成功率方面就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1990年该技术仅在7%的养猪场应用,到200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23%,2006年达到40%,且PSY(PSY是指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断奶活仔猪头数,是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和出栏体重(猪场出售肥猪时的体重)都有明显提高。目前美国生猪养殖场繁殖商品猪的方式超过99.9%是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我国人工授精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主产区人工授精达85%以上。但我国生猪养殖中小养殖户占比较大,人工授精技术多使用传统方式,传统人工授精技术会浪费约1/3精液量,时间成本也比较高。国外采用子宫内人工输精新技术,子宫内输精新技术是将输精管穿过子宫颈进入子宫体输精,可以减少精液回流的浪费,减少每次输精的精液量,从而降低种猪成本。在减少配种花费时间的同时,能增加母猪受孕率和产仔数,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随着生猪养殖技术的不断变革应用,美国猪场养殖效益不断提高。90年代时,新技术应用范围小,全美猪场PSY平均水平13头,到2000年PSY水平增加至16头,2012年以后随着新技术大范围应用,全美猪场PSY平均水平超过20头,单窝产仔数超过10头。
美生猪交易市场所交易的生猪均重在180 -210磅/头之间(即160-190斤/头),均重变化偏稳小幅增加,相对于我国生猪交易的均重普遍偏小。我国生猪出栏均重普遍在180-280斤之间,在猪价良好或者每年春节前这一阶段,交易均重在280斤以上的生猪数量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