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期货业:微露曙光稳步前行(图) 期货比股票风险大多了
至今,很多人一说起期货,就冲口而出“欺货”、“赔钱”的字眼。这一深刻印象,源于上世纪中后期全国期货市场的一片混乱。贵州也不例外。
1993年、1994年就进入期市的几个贵州人回想当年,“从1990年正式起步的中国期货业,才发展两三年,整个市场就像到了战国时代,全国50多家期货交易所、近千个期货经纪公司你争我夺盲目发展,很多人赚了很多钱,但很多人也亏了很多钱。当时的贵州,虽然只有不到10家期货公司,但同样是刀光剑影竞争惨烈。”直至1995年国债期货遭恶炒,导致了“3·27”大崩盘事件。不少个人投资者抛光家当撤出期货市场后,谈“期”色变。从那时起,就算是没有炒过期货的人,也对这个风险十足的市场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心理。这种不敢进入期市的情绪,延续到现在。
其实,当年混乱的局面没有持续太长时间。由中国证监会直接领导,期货市场在1994年至1999年的6年内先后进行了两次清理整顿。1999年9月1日,《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全国期市开始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期货交易所只有大连、郑州、上海3家,期货公司也“缩水”到现在的186家。而贵州省,到2001年才正式批准设立了总部都在外省的两家期货经纪公司贵阳营业部。
20多岁的小陈,今年春节后才跳槽到天意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贵阳营业部(以下简称天意期货公司),在这里正式上班不过一个月。“我在汽车行业做了6年,去年听朋友介绍开始接触期货这一行。后来,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下了很大的决心才转行的。”
小陈选择了一个相当不错的时机。2003年,中国期货的交易额以10.84万亿的规模,刷新了我国期货交易的历史纪录,成为期货交易量增长最快的一年。在贵州,期货业也开始复苏,日渐活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以下简称贵州证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3年,进入贵州期货市场的保证金由510万元骤升至1500多万元,两家期货公司也从前两年的亏损变为盈利。
据天意期货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2003年特别是下半年起,该营业部的客户量成倍增加,统计数据显示其70%—80%的客户盈利。建证期货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贵阳营业部(以下简称建证期货公司)负责人也表示,2003年,该营业部的客户量、资金量、交易量成倍增加,达到成立以来最大交易量———89亿。
期货市场的活跃,让某些投资者再次体会到期市高收益的惊喜。当记者在期货公司看到一份记录了部分客户投资状况的报表时,那些不到一年就成倍赢利的数字确实让人惊叹————比如本金投入2万元现今纯盈利5万、比如本金投入1.5万现今纯盈利3万。这样翻了几番的收益,在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