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期货>正文

期权时代最新!全球期货期权市场份额排名榜!

2023-07-14 11:14:12 互联网 未知 期货

期权时代最新!全球期货期权市场份额排名榜!

期权成交152.34亿手,同比增长16.0%,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44.2%(表1),较去年占比提升了1个百分点。

从标的资产种类看,金融类和商品类衍生品均有增长。

2023年,金融类衍生品总成交量为272.54亿手,同比增长12.4%,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79.0%。 商品类衍生品总成交量为72.21亿手,同比增长19.2%,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21.0%,占比较2018年提升1个百分点。

从小类看,金融衍生品中成交量增幅最大的是股指,同比增长24.7%,个股、利率类也均出现了增长,增幅分别为5.4%和4.6%。外汇衍生品成交量同比微增0.2%。

商品类中,除了非贵金属类减少5.5%外,其余类别的成交量均有增长。其中贵金属类、其他类大增83.2%和81.8%;农产品类和能源类分别增长18.8%和13.6%(表2)。

从衍生品上市地区来看,拉美、亚太地区的成交量同比增幅最大,分别为47.6%和29.1%。

欧洲和北美则出现温和下降,降幅分别为4.4%和2.8%。市场份额方面,亚太和北美地区攫取了全球成交量72%的份额,稳居市场份额的前两位。

2023年,亚太地区的成交量占全球的42.0%,超过了北美,后者占29.8%。(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之后是欧洲和拉美,分别占比14.6%和11.9%(表3)。

其中中国内地和印度分别成交39.62亿手和73.99亿手,占据亚太地区78.4%和全球33.0%的份额。巴西成交38.81亿手,占拉美地区94.7%和全球11.3%的份额。

2023年中国、印度、巴西三国成交分别增长了30.8%、44.9%和50.8%,成为了全球衍生品成交创纪录的直接推动力。

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排名情况

交易所排名情况

2023年全球交易所成交排名较以往出现了明显变化。

按场内衍生品成交手数计算,2023年全球排名前3的交易所为NSE、CME集团和巴西交易所(B3)。

其中,NSE首次超越CME集团位居第1,成交量为59.61亿手,同比增长57.3%。这主要是受到其Bank Nifty股指期权成交大幅增加的推动,该期权是目前全球成交量最大的场内金融类衍生品,2023年成交29.94亿手,同比增幅88.6%,占NSE衍生品总成交量的50.2%(表4)。 位列第2的CME集团此前曾多年蝉联榜首,此次成交量微降0.3%至48.30亿手。 B3依然稳居第3,成交量大增50.8%至38.81亿手。 洲际交易所(ICE)成交量为22.57亿手,同比下降8.8%,稳居第4。

中国内地多家期货交易所的成交排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上海期货交易所排名第10,较2018年排名持平; 大连商品交易所排名第11,较2018年提升了1个名次。 郑州商品交易所排名第12,较2018年提升了1个名次。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排名第28,较2018年提升了3个名次。

全球场内衍生品分类成交量排名情况

农产品类衍生品成交量排名

2023年,成交手数排名全球前4位的农产品衍生品分别为大商所的豆粕期货、郑商所的菜籽粕期货、大商所的棕榈油期货和郑商所的白糖期货(表5)。

中国内地期货品种占据了全球农产品合约前20强的13席,与去年持平。排名前20的品种中,

上期所品种占2个,橡胶、纸浆期货位列第9、第15; 郑商所品种占6个,菜籽粕、白糖、棉花、菜籽油、苹果、红枣期货位列第2、第4、第8、第11、第13、第20; 大商所品种占5个,豆粕、棕榈油、玉米、豆油、鸡蛋期货位列第1、第3、第6、第7和第14。其中,大商所豆粕期货自2012年以来一直名列全球农产品成交量排名首位。

增幅方面,排名前20的农产品衍生品中,上期所的纸浆期货以304.9%的增幅位列增幅榜首,其次是大商所的棕榈油和鸡蛋期货,增幅分别为205.6%和86.4%。

金属类衍生品成交量排名

2023年,成交手数排名全球前4位的金属类衍生品分别为上期所的螺纹钢期货、大商所的铁矿石期货、上期所的镍和白银期货(表6)。

中国内地期货品种占据了全球金属合约前20强的9席,比2018年减少2席。

其中,

上期所品种占8席,其螺纹钢、镍、白银、锌、热轧卷板、黄金、铜和铝期货分别排名第1、第3、第4、第7、第8、第11、第13和第15。螺纹钢期货自2009年上市以来一直位于金属类衍生品成交量首位。 大商所品种占1席,其铁矿石期货排名第2。

增幅方面,排名前20的金属衍生品中,印度商品交易所的1克拉钻石期货以270.3%的增幅位列第1,上期所的白银、黄金期货以238.0%、186.6%的增幅位列第2、第3。

能源类衍生品成交量排名

2023年,成交手数排名全球前3位的能源类衍生品分别为莫斯科交易所(MOEX)的布伦特原油期货、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的WTI原油期货和IC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表7)。

中国内地的期货品种在前20强中占有6席,较去年增加了2席。

上期所燃料油和石油沥青期货分别以1.77亿手和1.03亿手成交量位列第4和第7。 上海国际能源中心的原油期货以3464万手成交位列第14。郑商所动力煤期货以2750万手成交位列第16。 大商所焦炭和焦煤期货分别以5568万手和2287万手成交位列第10和第20。

增幅方面,排名前20的能源衍生品中,上期所燃料油期货以350.0%的增幅位列榜首。其次是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的迷你原油期货和原油期货,增幅分别为93.8%和64.3%。

其他类衍生品成交量排名

FIA排名中的其他类衍生品主要包括除上述类别外的其他商品衍生品,例如化工、商品指数、航运、房地产、木材以及天气等。

2023年,成交手数排名全球前3位的其他类衍生品依次为郑商所的PTA期货、甲醇期货和大商所的聚丙烯(PP)期货。

排名前15的其他类衍生品中,大商所的纤维板、乙二醇、聚丙烯品种包揽了增幅榜的前3名,增幅依次为3854.9%、3088.7%和89.9%(表8)。

中国内地的期货品种在其他类衍生品成交排名中包揽了前11强,在20强中占有13席,较去年7席翻了近一倍。其中,大商所产品占6席,依次为聚丙烯、乙二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苯乙烯和纤维板期货,分别位列第3、第4、第5、第6、第9和第11。

郑商所产品占7席,依次为PTA、甲醇、平板玻璃、尿素、纯碱期货和PTA、甲醇期权,分别位列第第1、第2、第7、第8、第10、第19和第20位。

金融类衍生品成交量排名

2023年,成交手数排名全球前3位的金融类衍生品合约均为股指类,依次为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Bank Nifty股指期权、巴西交易所的Bovespa迷你股指期货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的CNXNifty股指期权。排名前20的金融类衍生品中,10个为期权,10个为期货。

从具体分类来看,9个为股指类,6个为外汇类,5个为利率类(表9)。

2023年,中国内地衍生品成交较2018年增长了30.8%,延续了持续走高的势头,同期,美国、印度衍生品成交量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5.0%和提升了4.6%。

中美印衍生品市场对比

衍生品总体成交规模对比

2023年,中国内地衍生品成交较2018年增长了30.8%,延续了持续走高的势头,成交量为39.62亿手,占全球衍生品总成交量344.75亿手的11.5%,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1.5%。

同期,美国、印度衍生品成交量为101.49亿手、73.99亿手,占全球衍生品总成交量的29.4%和21.4%,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5.0个百分点和提升了4.6个百分点(表10)。

中国内地衍生品期货成交量为39.22亿手,占全球衍生品期货成交量192.41亿手的20.4%,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2.9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衍生品期货成交量为41.81亿手、17.61亿手,占全球衍生品期货成交量的21.7%和9.2%,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3.0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表11)。

中国内地衍生品期权成交量为0.41亿手,占全球衍生品期权成交量152.34亿手的0.3%,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0.2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衍生品期权成交量为59.68亿手和56.38亿手,(期乐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ID:qlhclub)占全球衍生品期权成交量的39.2%和37.0%,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8.0个百分点和增长10.9个百分点(表12)。

就商品衍生品而言,内地商品衍生品成交38.96亿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72.21亿手总成交量的54.0%,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4.4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商品衍生品成交量为14.17亿手、4.08亿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总成交量的19.6%和5.7%,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5.1个百分点和提升了1.2个百分点(表13)。

商品衍生品成交规模对比

2008年至今,中国内地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市场。

内地商品衍生品期货成交38.55亿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期货总成交量69.29亿手的55.6%,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3.9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商品衍生品期货成交量为12.30亿手、4.06亿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期货总成交量的17.8%和5.9%,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4.4个百分点和提升了1.2个百分点(表14)。

中国内地商品衍生品期权成交4060万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期权总成交量2.92亿手的14.0%,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7.8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商品衍生品期权成交量为1.87亿手和260万手,占全球商品衍生品期权总成交量的64.0%和1.0%,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9.0个百分点和提升了0.7个百分点(表15)。

就金融衍生品而言,内地金融衍生品成交0.66亿手,占全球金融衍生品272.54亿手总成交量的0.2%,较2018年占比提升了0.1个百分点;

同期,美国、印度金融衍生品成交量为87.32亿手、69.91亿手,占全球金融衍生品总成交量的32.0%和25.7%,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4.9个百分点和提升了5.8个百分点(表16)。

内地与美国和印度在股指和利率衍生品成交上亦存在相当的差距(表17、表18)。

商品分类合约成交情况对比

从商品各类合约的成交手数看,内地在非贵金属类、农产品类、其他类衍生品的成交手数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在贵金属上也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能源类方面仍低于美国(表19),尽管2023年中国内地能源成交全球占比较2018年已经提升了3.1个百分点。

2023年,内地各类商品合约按照成交手数的市场份额大小依次为农产品31%,非贵金属30%,其他23%,能源11%,贵金属5%。 同期美国各类合约按照市场份额大小依次为:能源58%,农产品34%,贵金属4%,非贵金属2%,其他2%。 印度各类合约按照市场份额大小依次为:能源53%,贵金属32%,非贵金属12%,农产品3%,其他0%(图1)。

美国期货、期权合约的数量超过中国内地,印度基本持平。

据FIA统计,截至2023年,在美上市且2018、2023年有成交发生的商品期货、期权合约共计799个,其中商品期货597个,商品期权202个。

印度上市商品期货、期权合约共计71个,其中商品期货64个,商品期权约7个。相比之下,内地上市有68个商品期货、期权合约,包括58个期货、10个期权(表20)。

然而,美国之所以上市如此大量的商品合约,是因为存在针对同一小类商品上市大量相似的期货、期权合约的情况。

举例来说,这799个期货、期权合约中,合约名称包含“天然气(natural gas)”字样的多达101个。

因此,为了更客观地统计品种数量,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