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理财>正文

爆款产品也惨遭巨额赎回!银行理财产品还能“闭眼买”吗? 理财受股市影响吗

2023-08-19 02:19:02 互联网 未知 理财

爆款产品也惨遭巨额赎回!银行理财产品还能“闭眼买”吗?

受证券市场低迷拖累,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不容忽视。

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光大理财)4月21日发布的一季报显示,该公司超级产品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在今年一季度遭遇巨额赎回,规模高达161亿份。这也是这款明星产品历史上首次出现如此巨额的赎回。

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者数量日益增多。但与此同时,面对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不少投资者难以承受,因此,投资者教育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亟待提高。

曾经的爆款产品遭巨额赎回

光大理财称中长期有信心

2023年光大理财管理产品规模突破万亿元,并打造了“一日售罄百亿元”的爆款产品线,而“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是其中的代表。

据了解,阳光橙增盈稳健1号为开放式净值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优先股、融券打新、量化中性等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资产,其占净资产范围为60-95%,投资于股票净多头的比例不超过净资产的40%。

该产品于去年2月份成立,在过去一年实现了5.88%的回报,接近其业绩比较基准上限6%。去年末该产品规模216亿份,期末单位净值1.0588元。

但据该产品一季度报告,其单位净值出现一定回撤,份额大幅缩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产品单位净值回撤2.3%,仍保持了3.44%的净值增长率。但规模出现大幅跳水,产品赎回份额高达161亿份,申购份额4.2亿份,报告期末份额仍有59亿份。

来源: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3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来源:光大理财阳光橙增盈稳健 1 号理财产品 2023 年一季度投资报告

光大理财表示,一季度股市和债市均出现调整,其中股市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和近期国内外负面因素频出有关。固收部分整体稳健配置,优先股持仓比例比上个报告期明显上升,打新策略收益表现不佳。

展望二季度,虽然近期股债均出现了调整,股市调整较大,但是依然长期看好未来权益市场表现,量化中性策略随着时间增长,预计收益率逐渐回到合理位置。产品会利用光大理财多资产、多策略投资优势,通过自上而下的大类资产配置,实现对债券、权益和量化策略的动态组合投资和风险分散,实现产品在中长期内的稳健增值。

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

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由于今年一季度市场波动,银行理财市场受到影响。4月24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显示,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7717只,募集规模25.14万亿元,理财产品月度新发产品只数与月度募集资金规模均同比下降。截至3月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4%,不过较去年年底减少了6000多亿元。

来源: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在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看来,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受春节长假影响,理财产品新发数量及募集资金相对较少;二是一季度受股市低迷影响,很多理财产品净值下跌甚至“破净”,导致投资者购买理财热情有所减弱。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者收益出现了小幅波动。2023年一季度,理财产品兑付投资者收益2058亿元,同比下降1.81%。不过,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达94.15%,较去年同期提高21.12个百分点。理财市场规模保持平稳,投资收益维持稳定。

来源:银行理财登记中心《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

《2023年一季度银行理财市场简况》指出,1月份理财产品发行整体保持稳中向好,但2-3月份股市和债市的大幅回调、叠加净值化转型放大了投资者持有的波动与回撤体验,2-3月面临一定的产品新募资金压力。

此外,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人数持续增加。一季度,全市场新增理财投资者558万个。截至3月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688万个,较年初增长6.86%。其中,个人投资者8614万人,占比高达99.15%;机构投资者74万个,占比0.85%。

银行理财净值情况总体可控

业内呼吁做好投资者教育

2023年以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国内股市、债市回撤明显,这也导致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净值回撤加大,并引发市场对“赎回潮”的担忧。不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日前表示,目前银行理财的净值情况总体可控,市场整体表现比较平稳。据统计,回撤幅度大于5%的理财产品全市场只有300多只,占回撤产品总数的2%,占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数不足1%,市场整体表现较为平稳。

此外,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共有1682只银行理财产品最新单位净值小于1,相比3月份逾2200只产品“破净”,“破净”产品数量明显减少。

业内人士曾多次提示,短期内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仅是短期内市场的正常波动,并不代表到期收益亏损。而面对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投资者容忍度较低等现象,不少专家建议从产品角度保障投资者收益,比如增加产品分层、延长产品封闭期防止投资者频繁申赎增加损失等。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波动加大是理财净值化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理财公司除了加强投研能力、做好产品差异化分层外,还要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未来市场空间很大。中金公司也表示,银行财富管理侧应加速协助投资者教育,助力投资者明确“稳健并非无回撤,投资必然有风险”的基本理念,引导市场逐步接受理财产品的合理净值波动。

至于如何选择理财产品,中金公司建议关注母行在资源及战略层面支持力度较大、投研能力建设相对领先的宁银理财、贝莱德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光大理财等。

上市公司理财也非稳赚不赔

投资者需具备风险意识

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数据可知,目前国内投资理财产品的绝大多数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占比不足一个百分点。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市公司。

据第一财经报道,今年以来,A股市场中已有70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购买理财产品,认购金额合计24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认购金额减少530亿元左右。

而截至4月24日的数据,共有1295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3年持有理财产品,合计持有理财产品的数量为18787个,认购金额合计约为13505.78亿元。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今年以来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在下降。

从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包括结构性存款、国债逆回购、通知存款、证券公司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产品、基金专户等,但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依然是上市公司主流的选择。从购买产品的期限来看,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一般以1年以内的中短期产品为主。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通过投资理财获取更高收益无可厚非。从过往来看,由于银行理财一直有刚兑投资效应,只要资金量够大,上市公司的理财收益往往不菲。但从去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被逐渐纳入管理新规,刚兑不复存在,且收益明显下降。更有上市公司因为投资失利导致业绩受损。比如,2023年中国中冶的投资收益约为-17.93亿元,其中主要损失来自“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因此,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也并非稳赚不赔。

所谓投资有风险,绝非简单的一句话,对上市公司如此,对个人投资者亦然。

此中风险,除了产品“破净”带来的损失,更有“踩雷”的风险。此前有媒体报道,有不少长沙市民被较高的年收益率所吸引购买理财产品,被卷入非法集资案。此案曾在湖南乃至全国轰动一时。

那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发生损失由谁承担呢?有法律专家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银行向客户推介理财产品时,应该尽到适当的推介义务,明确告知投资风险,否则,当出现亏损时,客户可以要求银行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银行已经履行相应的推介义务,告知投资风险的,客户出现亏损时,银行不需要赔偿,损失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朱峰

编辑 信嘉毅

责编 朱峰

监制 袁长乔

校审 谭录岗

点击在看,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