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基金>正文

怎么看待取消基金估值这件事? 海外基金在哪看估值高低呢知乎

2023-09-11 13:09:42 互联网 未知 基金

怎么看待取消基金估值这件事?

能咋么看?只能说咱这儿的投资者教育就是一坨大便呗~

现在你跟我说投资者教育,我都觉得好笑!在咱这儿吧,基本就是个伪命题,就像买保险这个事儿,很多人都是要靠自己开悟这个需求,靠销售人员需求可能是有了,但往往需求又偏了,然后就产生了副作用,大家对保险这个东西的评价更差了...

“你永远叫不醒装睡或者不远醒来的人!”

基金的实时估值就是这么一回事~

问题1:基金的实时估值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东西?

说白了,就是帮助基民们“把基金当股票炒!”最近这些年网络代销渠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天天基金、支付宝、微信对投资者的渗透太强,而为了吸引投资者或者说鼓励投资者在盘中多看看多实时操作一下,就提供了一个实时估值,等于是向股票一样给你画个k线图!

有了K线图,那基民就能像股民一样,他可以从早上9.30-下午3.00之间的开盘时间去盯市场的变化,助推了投资者的心态被这个实时估值的变化给影响!

第三方先提供这个,紧接着各大基金公司的直销渠道(也就是app吧)为了能够让自己跟第三方一样有这种“服务”客户的能力,就业开通了这个实时估值的功能。

问题2:这个实施估值准吗?它是怎么计算的?为啥以前不搞?

所谓的估算其实就是靠基金季报所披露的十大重仓股,按照重仓股在基金里所占的权重,然后根据这十大重仓股每天在市场上面的涨跌情况,实时的把它带到这个模型中间去,按照:

1.如果按照上一次季报所披露的持仓。

2.如果当天以及季报后基金经理没有做过任何操作。

所得出来的因为这些持仓股票的涨跌,而算出来的一个大概的涨跌情况!

那从这个定义来讲,我们就知道实时估值是根据一个已经披露且已经过时的信息,你越接近这一个季度的季末,它的信息与上个季度所披露的这持仓计算的准确性偏差就可能越大。

因此实时估值本身就是一个不准确的信息,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

那公募基金是要求每个季度公布一次季报,而季报只需要公布到季末时点,公募基金所持有的前10位的重仓股的一个情况,并不要求它把手中所持有全部证券的情况都进行披露,只有等到年报的时候,才会把有所有证券做一个详细披露。

公募基金对我们来说,这个规则就使得它特别透明,只不过这个透明也是透明的过去,季报也仅仅是要求在每个季度结束之后的15个工作日内,基金公司必须要把季报进行披露,也就意味着当市场上面真正看到这些信息,至少也已经是过了15天之后的这样一个时点了。

所以这个估值不准确、也没大用,基金法从来也没要求基金公司去提供这样一个功能!

基金公司也不可能去提供这样一个功能!

我敢才说了,公募基金在基金法的规定上,他要求的是所有信息对所有投资人都一概公平,那么他就是能公布,他也不会去公布自己的实时持仓,因为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的持仓是多少,今天加了A股票多少,明天减了B股票多少,那就可能会出现你的资金被人家定点狙击,做你的对手方,或者跟你买卖,都是很容易的。

所以为了避免,公募是不会事实公布自己净值的!

问题三:实时估值一点用也没有吗?

这东西有没有用,不是一言以蔽之的。你要是买货币基金、纯债基金,那你说你要看个实施净值你图什么呢?好,就算是股票基金,咱也得分主动基金和指数(被动)基金吧!

指数基金你看啥实时估值呢?白酒基金你看中证白酒,沪深300基金你看沪深300,ETF联接基金直接看ETF就得了,实时估值是完完全全没有用的!

那实时估值到底有啥用?

比如你会发现有一些主动基金的实时估值还是很准的,那是因为这个基金过去没调仓,或者他的前十大重仓占到了整个基金仓位的百分值六七十以上,而且尤其以一些明星基金或主题基金为主的,但一旦对象是那些规模不大,一旦持仓动起来,那跟实时估值差距较大,更是在正常不过了~

说实话,对于购买主动基金的投资者而言,我觉得对于指导有计划的止盈or补仓,多少还是有点用处的。

比如有人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今天我可能就差一个点两个点就到止盈线,我怎么能知道今天收盘的时候我就一定能够做止盈呢?

因为公募基金的成交本质上面就是按规定叫做“未知价”申赎原则,也就意味着我们今天在3点之前你去申购一只公募基金,你是不知道最终你申购这只基金成交的净值是多少,因为你要等到今天晚上收盘之后,然后晚上基金公司才会公布当天所有基金的单位性质。同样你如果在当天要做赎回的话,在3:00之前的赎回,你也是不知道最终你当天的赎回价到底是多少,同样的也要等到当天晚上公布,然后基金公司根据所有证券的收盘价,最后基金会计算出来基金的整个资产净值,再把它平均到你的单位净值中间去。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计划做止盈或补仓的投资者,你给自己设定了多少的一个止盈线or补仓线,你觉得可能今天就要到了,你就要操作了,那你去参考盘中的实时估值来辅助自己的决策,我个人觉得其实多少还是有点用的!哪怕是这个估值之前是偏离的也没问题,因为根据你观察的偏离状态,你还是能做出一个合理推断,但说实话,这就要你功课做的很细了~

但总体来说,这个实时估值本身,不是为了给这部分人服务的,所以,他本身就不是为【有用】而生的!

问题四:实时估值带来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下线?

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我们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其实他根本就不清楚实时估值到底是怎么出来的,甚至于连公募基金最基础的交易规则,就是我讲的“未知价”申赎原则,他都没有搞得太清楚。

事实就是,因为支付宝、微信的接口太方便,然后21年初或者20年下半年行情太好,一股脑涌进来,比如有的人,他觉得他看到实时估值是多少,实际结果就得是多少,你不是,你就有问题!

这个理论...

就跟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你没病,你说我在小x书上看了,我就是有病...

那我只能说,你确实有病~

实时估值这个东西,在市场普遍上涨的过程中间大家都在赚钱,所以有偏差有意见,反应也不激烈,但是大家也知道从去年开始行情就一坨答辩了,尤其是最近整个基金持有的体验确实是很差的!在绝大多数的基民持有基金都在亏损的状态之下,负面的情绪就会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这个时候,谁发现某个基金根据季报所算出来的实时估值,有可能当天没跌多少,只跌了一点点,结果晚上发现最终基金公司给的结果居然跌的比之前实时估值要多,很多人这个时候就开骂,骂什么骂基金经理偷吃。

我理解亏钱的人要宣泄情绪,但说实话大家在网上骂一骂,宣泄一下,我觉得没有问题,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现实就是有很多的投资者真的把这个事情就当真了,并且直接把这个事情就作为一个投诉的理由,或者作为一个举报的理由,把电话打到了监管机构。

然后一些半懂不懂的自媒体也跟着一起在宣泄情绪...别问为什么?因为情绪最有流量,危言耸听是最能够被关注的。

所以我觉得真不是监管有什么“懒政”行为,而是你因为实时估值这个从来就不再规定里的东西你来打投诉电话,你来举报,在监管看来,或者说哪怕是一个真正了解基金投资的人来看,都是匪夷所思的,也根本就不构成投诉,监管也没有义务给大家个交代,于是网络上面就形成了越来越负面的这样的情绪引导,最后呢,当然就是下架了呗!

问题五:公募基金到底有没有猫腻呢?

比如说老鼠仓吧!以前有没有呢?是有的~

但为什么近些年老鼠仓少了很多!因为现在大数据的监管已经普及了,跟公募基金同向交易或者说对向交易,只要单笔在50万以上,都会被大数据自动的提取出来进行对比。如果后台对比之后发现重合度达到一定的时候,就会直接提交监管来进行直接的人工监视。

所以我告诉大家,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阴谋论,好像某某某随便搞一下就能只手遮天,现在已经不是20年前了,已经不是在2000年左右基金黑幕时代了,现在是一个计算机到处联网的时代,已经是一个你稍微交易有任何一点异常,监管那一边都会第一时间收到警示,而且第一时间基金公司就会收到警示函的时代。

最后,多说两句!

监管机构真正的聚焦当然不该是下线实时估值这种无关痛痒的东西,关键其实是怎么把市场做好,怎么把基金的业绩做上来,这才是根本嘛!

只要能够让大家赚到钱,基金的业绩能够起来,市场能够起来,市场能够真正的慢慢的给大家带来细水长流的收益,能够给大家稳定的这种收益的预期,基金经理也能够稳定的通过主动管理的策略来创造出超额回报,这才是根本!

什么实时估值,有跟没有,对赚不赚钱真有影响吗?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