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研究员待遇如何? 广发基金有私募吗现在怎么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扩展一点聊一下,不仅仅拿多少工资那种。因为二级市场是个方差很大的行业,看平均很没有意义。如果想混的话这里并不合适,如果想做的话,不如看看总盘子,去拿一下一块大蛋糕。
先说公募基金和券商,私募之间的区别比私募和公募的区别还大,最后再说。
券商的研究员,是不投资的,而是提供信息的,我很喜欢肖志刚的论述,中国券商研究所是最成功的知识付费模式,有89亿的市场规模,在这个行业当知识付费大V,比在知乎当大V赚钱多了,贴一段他的原文:
“2018年全部4800多只基金,合计产生了89.75亿元交易佣金。从基金公司看,产生佣金最多的是富国的3.5亿。从券商角度,获得佣金最多的是长江证券的4.05亿元。
围绕着这89亿买方产生的佣金,如何分配给卖方,形成了买卖方的现有生态。基本上是谁给买方推荐的股票赚钱了,谁得到的佣金就多,也就是后付费模式,类似于先看服务效果再给小费。买方内部每个投研人员都会有一本功劳簿,定期在功劳簿上写上各个卖方研究员的名字,汇总算一下,俗称打分。然后下一个阶段,就按功劳簿上的比例,该给谁家多少给多少。因为买方也不知道下一阶段的佣金绝对金额,所以算好比例,剩下看行情与交易量了。
这种后付费模式类似于低底薪高奖金,从效果看是不错的。卖方会尽量找出好股票,推荐给买方,如果买方不那么信,可以上门亲自路演,可以带去上市公司实地调研,可以帮找专家等等形式。所以说卖方本质上卖的是研究服务,写报告只是形式之一,有的研究员真的可以不写报告而佣金不少的。如果信任的基金经理多了,成了重仓股,就得帮着跟踪动态,长期看好。所以看卖方报告也有点小门道,每篇报告写出来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你们需要知道报告不是为你们专门写的就行。但卖方研究员为了扩大报告的影响力,也乐见报告广为传播,所以才到处公开看得到。
总之,基于这89亿元,培育了国内最成功的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吸引了大批杰出人才,也贡献了不少优秀成果,还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散户给了券商几千亿的佣金,得到和留下的东西就少得可怜了。”
而公募的研究员,最终是要转投资的,我好想还没看到谁当研究员十几年岿然不动的。所以一般路径是 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这种的模式。因而不是纯粹的研究员,主要的方向和精力是放在做好投资的。投资和研究是不一样的。从流程上讲,研究员只要来构建股票池和荐股就行了,而荐股基本只回答能不能涨,能涨多少,什么时候涨,有啥风险这些事情,但是投资是复杂的,不是股票好就能涨,或者同样一只一年涨了1倍的股票,有的人能从它身上赚2倍,有的人能亏20%,这是投资水平决定。因为公募更看重结果,就是最终到底赚了多少钱,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结果,反正我涨了就行,至于我研究的方向对不对有啥关系,多少人把格力当做价值股一样去分析分红率研究而持有,不考虑成长性的,但也不妨碍他因为格力的成长型赚大钱。而公募的主动权益规模有2万亿左右,每年产生的基金公司能收的管理费按千5算,100亿,你可以看看能拿到多少,当然如果投资能力和业内声望真的够高,可以走邵建的模式,一年几个小目标
至于私募基金,小私募研究员跟雪球大V差不多,就是看看帖子,找找数据,资金有限,能覆盖的行业和个股更有限,有的还做点研究,很多其实就是打探一些消息。 大型私募的话,更偏向公募一些。
总体而言,如果你更追求结果正确的的话,去公募。如果你更追求过程正确的话去券商,有成就了再考虑私募。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