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吴远怡:学无止境的“搬山派”
在资管圈内,熟悉的人私下称吴远怡是个热爱选股的人,求知欲强、对研究充满热情。
同事经常听他聊起一些冷门的股票。如果别人提到一只股票,自己没有听说过,吴远怡会默默记在手机里,回去之后先做一个粗略的研究,觉得这家公司有意思,再去约企业调研。
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周研究15到20只新的、不同领域的股票。
如果把投资比作《鬼吹灯》里的盗墓,吴远怡是典型的“搬山派”:先砸个洞,看看有没有宝藏,如果没有,再砸个洞。
有点像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翻石头”策略。先从微观角度切入,一家一家公司进行研究,再从中观层面分析整个行业,最后由点及面贯穿各个行业,对宏观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
这种自下而上的投资方式,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极高。
入行十年来,吴远怡先后就职于券商研究所、QFII机构、保险资管,投资视野开阔,并不拘泥于行业、市值和赛道。
他身上有很多既定的标签:消费研究员出身,管理过第一批港股通组合,拥有大组合管理经验,研究领域覆盖A股、港股、美股。
2023年7月,吴远怡加入广发基金成长投资部。目前在任基金两只,一只是和刘格菘共同管理的广发创新升级,另一只是从5月18日起,由他单独挂帅的广发科技创新。
偏微观的投资视角:
90%的观察+10%的判断
被公募“顶流”选做搭档,吴远怡有何过人之处?
在《鬼吹灯》四大派别中,最厉害的是“摸金派”,分金定穴,一重缠是一重关。映射到投资中,就是自上而下的选手,先找赛道,再挖牛股。成长投资部总经理刘格菘,其中观配置的投资风格类似于“摸金派”。
与此不同的是,吴远怡属于自下而上选手,他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搬山派”。“摸金派容易一概而论,搬山派容易一叶障目。如果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透过吴远怡的描述,两者正好风格互补。
吴远怡的投资视角偏微观:90%来自于观察,10%来自于判断,很少对事物进行预测。
在吴远怡的定义中,观察是指看到某个趋势的形成,比如,年轻人开始喜欢国货品牌,手机慢慢从单摄变成双摄;判断是基于已经成立的事实,推导这个趋势能否持续;预测则是认为股价能有多少上涨空间。
对于吴远怡来说,一个趋势是如何形成的,不是最值得关注的因素,他也从不根据预测做投资,趋势的连贯性才是他最看重的。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上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听周杰伦的歌,当时很多长辈们念叨这是非主流。十几年过去,周杰伦依然是最流行的华语歌手之一,如果长辈们是基金经理,他们就没有抓住这只牛股。”
作为看消费品出身的基金经理,吴远怡对于新消费、新技术的趋势嗅觉敏锐。例如,调研美团时,他了解到外卖团队想给骑手换更好、更安全的电动摩托车,于是顺藤摸瓜发现了某只电动车股票。为了研究新消费,他还会定期去院校做访谈,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和喜好。
定性的观察之外,他还会做大量扎实的定量数据模型分析。这与吴远怡的从业经历有关,先后在本土券商和外资QFII工作过。“外资研究员擅长把数据填到模型里,进而算出企业的盈利,内资研究员更善于掌握企业未来可能的销量和发展趋势。”
以汽车行业为例,外资研究机构的做法是,首先要获得销量、售价、成本变化等大量的基础数据,再通过财务模型来预测公司的盈利趋势、现金流、资产负债情况等,以此判断企业是不是有长期竞争力;内资研究机构则更看重趋势是否向好,下个月销量会不会比这个月更好。
2014年,吴远怡从申万宏源证券跳槽到外资机构惠理基金,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就是做某汽车企业的模型,数据量庞杂,花了近两个月才完成。外资的工作经历,为他的定量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去年11月,吴远怡注意到很多周期品在最淡的季节逆势涨价,同时库存处于历史性低位。经过定性的产业调研、定量的分析后,他判断春节以后相关产品价格会进入上涨期。今年的市场表现证明,那波上涨比预期来得更早。
撕掉“消费标签”:
不拘泥于行业、市值和赛道
在接受外界采访时,大多数基金经理会清晰地介绍自己的风格和能力圈。与此不同的是,吴远怡不愿把自己框进某些标签里,而是试图寻找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