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黄金>正文

黄金市场分析:复现的荣光,黄金或开启新篇 黄金指数对应的不是黄金股票吗

2023-07-27 16:25:53 互联网 未知 黄金

黄金市场分析:复现的荣光,黄金或开启新篇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曾智勤,聂政)

1.金价长期视角:对标信用货币贬值,黄金或开启新篇章

1.1.如何理解长周期下黄金价格中枢的不断抬升?

回溯黄金近 50 年历史,最主要的涨价时段出现在 1973-1980 年、2002-2011 年,且 在每次涨价后,金价中枢都出现了“永久性”的抬升。2023 年后,这种迹象似乎再 一次出现。同时还有一个不应忽视的事实是:黄金在长周期背景下和大宗商品的走势高度相关。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铜、食品、油脂、工业原料全球大宗商品全部出现了和金价 类似的价格中枢上移现象。当然,黄金是这五十年间涨幅表现最优异的品种。如何理解这种大宗商品和黄金价格中枢的共同抬升?除了供需变化带来的价格波 动以外,大宗商品涨价本身即是弱美元的一种映射(1 美元能够买的商品量减少), 而黄金又是直接对标美元、且最不受供需关系约束的品种,因而最真实地刻画了美 元——又或者说是以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货币体系的式微。

值得说明的是,美元弱势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美元指数下跌,后者只是前者故事中 的一部分。毕竟,美元指数只是美元价值的一个维度:汇率。而汇率维度只描述了 信用体系内部不同币种间的相对价值(且美元指数只反映了美元和欧元)。另一个维 度是通胀维度,反映的是美元/信用货币对实物商品的真实购买力。对于美元而言, 通胀和汇率其实是两个性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价值标尺。事实上,1973-1980 年、2002-2011 年这两个黄金的核心涨价时段都对应着美元的“黯 淡”时刻,即同时面临通胀和贬值威胁:1973-1980 年主要表现为超级通胀,附带美 元贬值;2002-2011 年则主要表现为美元贬值,附带大宗品通胀。

(1)1973-1980 年 20 世纪 60-70 年代美国尚处于大衰退之后流行的凯恩斯主义叙事中,叠加越南战争 +民权运动的兴起,促进经济增长、维持低失业率是首要任务,因此美国政治上要求 更积极的宏观政策,一方面财政赤字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美联储因恐惧衰退,缺少 对抗通胀的决心,导致货币政策倾向于宽松,这是触发大通胀的核心背景,石油危 机则是关键催化剂。例如 1973-1974,尼克松政府和美联储主席伯恩斯(伯恩斯曾任尼克松总统顾问,二 人关系密切)的策略是货币宽松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主要用价格管制来应对通货膨 胀问题。表面上该策略看在 1971-1972 年取得了成功,但价格管制最终造成了严重 的物资短缺,最终管制政策在 1973 年破产,此前受压制的通胀压力快速浮出水面, 叠加 1973 年 10 月中东战争后石油价格飙涨,1974 通胀读数快速上行至 10%+。

再例如 1978-1981,卡特政府和美联储主席米勒同样偏向经济增长,即便通胀已再 度升温,但美联储动作仍非常迟缓,担心加息会伤害经济复苏(利率虽跟随通胀抬高,但压制作用不足,实际利率仍处于超低位,货币数量仍快速增长,M1 增速回归 高位)。甚至 1978 年 12 月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米勒仍将通胀归结为成本推动, 进而对加息表示犹豫。随着民众通胀预期升温,工资-通胀螺旋形成,通胀在自我强 化下完全失控,1980 年美国 CPI 飙升至 14%,民众纷纷购买其他资产来对抗通胀。

通胀(对内贬值)的同时,美元的对外弱势也在显现。1972Q2 美国出现战后首个商 品贸易账户赤字,叠加财政赤字扩张,双赤字下,金融市场对美国偿债能力普遍表 示担忧,美元的贬值压力在不断累积。而随着 1973 年 2-3 月日本及欧州国家政府先 后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也正式进入贬值通道。大通胀+贬值压力下,美元信誉在时期受到严重损伤;而相应地,金价则受益大涨 (本轮金价走势与通胀走势基本吻合),从 1972 年的不到 100 美元涨至 1980 年的 超 600 美元/盎司。

(2)2002-2011 年 以金融危机为界,该时间段又可以大致分为 2002-2007 年和 2008-2011 年两个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美国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代,克林 顿政府选择削减财政赤字,美联储格林斯潘维持中性利率、美国贸易账户相对平衡, 经济形势一切向好,结果是美元持续走强,金价则继续保持低迷。但进入 21 世纪后,美国先后经历 2000 年科网泡沫破灭、2001 年 911 危机,小布什 上台后扩大军费开支,再度开启积极财政政策,2002 年后美国迅速转为财政赤字。同时,90 年代中后期美元的走强重新带来了美国贸易逆差的恶化,且中国 2001 年 加入世贸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后,更是大幅加剧了美国贸易赤字。

市场对美国双赤字问题恶化的忧虑,再度构成了美元贬值周期的基础。而 2002 年 后美联储比欧央行更为激进的宽松动作,以及 2002 年初欧元作为统一货币在德、 法、意等国正式流通,对美元贬值形成时点上的催化,2002-2007 年美元指数正式开 启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大宗品普遍出现快速涨价。2002 年初-2007 年末,CRB 现货指数从 213 提升至 427,涨幅翻倍;铜价从 1500 美元/吨涨至 7000 美元,油价从 20 美元/桶涨 至 90 美元,这其中既有美元走弱带来的标价效应,也受益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旺 盛需求拉动。

但如果仅从 CPI 视角考察,该阶段美国通胀并不明显。2002-2007 年美国 CPI 同比 大多数时间段位于 1%-3.5%区间,核心 CPI 则更是基本稳定在 1%-2.5%区间(主要 系美国消费动能减弱,叠加美联储及时紧缩,上游价格未能顺利向下传导并实现扩 散),这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美元购买力下降的事实。因此 2002-2007 年的弱美元周期,以美元汇率贬值为主要特征,同时兼具上游大宗 品价格&部分资产价格上行带来的广义通胀,金价则同步触发长牛行情,从 2002 年 初的 300 美元上涨至 2007 年末的 800 美元。

2008-2011 年,金价先是受金融危机期间的流动性冲击影响,在 2008 年 7-10 月出现 26%左右的大幅回调,而后美联储在 2008 年 10 月、2008 年 12 月将利率分别调降 至 1%、0.25%,同时 2008 年 11 月启动首轮 QE,美联储大放水模式开启,金价于 2008 年末再度回归上涨通道,金价从 2008 年 11 月 760 美元/盎司上涨至 2011 年 9 月的 1770 美元左右。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货币政策变为极度宽松,美联储大幅扩表,带来了显著的 全球货币超发(M2/GDP 比例自 2008 年后快速上升),推动信用货币整体贬值,大 宗品价格和各类资产价格暴涨则是这种贬值的反映,这也再一次推升了金价中枢。值得注意的是,2008 年金融危机后,美元指数与金价的相关性开始明显弱化。例如 2008-2011 年美元指数停止下行,转为震荡上涨,但金价仍在继续走高。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黄金和美元的对立,更明显地转变为了黄金和整个信用货币 体系的对立,汇率这一维度的重要性有所减弱,很多时候美元指数强,并非说明美 元强大,而只是信用货币集体贬值的同时,欧元比美元更弱。

(3)2023 年至今。2023 年为了对抗疫情冲击,欧美央行再度大幅扩表,出现更严重的货币超发,信用 货币继续贬值,CRB 现货指数也出现了幅度不亚于 2008-2011 年的暴涨。理论上而 言,金价也应被大幅推高。但问题在于,金价在 2023 年上涨之后,紧接着迎来了 2023-2023 年为期 2 年的美联 储紧缩周期,即 2023 年 taper 预期发酵+2023 年持续加息,导致金价遭到了压制。从这一角度而言,当美联储重回宽松后,金价有望释放向上弹性。

往后看,货币超发已覆水难收,且财政赤字货币化带有很强的成瘾性,未来每当危 机出现时,大概率都会出现一次货币放水,全球信用货币贬值难再回头。2008 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已陷入低迷期,再加上民粹主义抬头,各国政府倾向于 采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本质上是用政府杠杆替代居民杠杆),因而财政 赤字需要不断扩张、美国需要一次次地提高债务上限。同时政府债务又对货币政策构成隐性制约——需要央行创造低利率的融资环境,同 时也需要央行配合购买政府债务,而央行的购债扩表行为,也将必然带动货币泛滥。

受益于美元全球货币地位,美国能够最完美地运用上述机制,因此也有更强的货币 超发倾向。美国通过加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而政府债务经由各大银行最后由美联 储接手,美联储扩表投放流动性,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维持了美国的消费动能,进 而向全世界购买商品服务,形成贸易赤字,对外输出美元,而后非美国家再用美元 配置美债,形成完整的美元循环体系。而对于全球其他国家而言,也有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冲动,但由于没有美元的货币地 位,导致债务比较难外部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财政扩张的能力。但滥用上述机制,最终会形成反噬,随全球去美元化不断推进,美元体系正在出现 裂痕。自 21 世纪以来,全球的美元外汇储备占比在不断下降,这构成了美元贬值的 长期基础。

尤其是在 2023 年俄乌战争后,受地缘政治扰动,全球去美元化的脚步正在加快。考虑到俄乌战争后美国动用 SWIFT 武器制裁俄罗斯,冻结俄罗斯美元资产,更提高 了各国对于美元结算、美元资产的忧虑。在今年明显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