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黄金>正文

上海:推动保险资金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投资黄金等大宗商品 上海黄金交易所监管部门

2023-07-20 21:43:26 互联网 未知 黄金

上海:推动保险资金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投资黄金等大宗商品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要充分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功能,研究探索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开展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试点,稳步推进30年期国债期货、代表性市场股指期货及股指期权等产品研发上市。

探索发展行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期权和跨境ETF期权,深化跨市场ETF期权等产品创新。完善商品期货产品系列,重点发展能源化工、金属系列商品期货,拓展商品期货期权、指数等其他衍生品市场。加大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市场流动性,扩大参与主体。研究扩大参与国债期货市场的试点银行范围,推动保险资金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投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

全文如下:

沪府发〔2023〕1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28日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依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等支持指导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金融市场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形成了集聚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票据、信托等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汇集了众多金融产品登记、托管、结算、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推出了一系列重要金融产品工具,市场要素齐全,技术手段先进,为金融资产发行、交易、定价和风险管理等提供了坚实保障。截至2023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2023年首次公开发行(IPO)股票筹资额、股票成交额分别位居全球第一、第五位。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位。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同类品种全球第一位,原油期货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2023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274.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55.5%。

市场定价功能不断提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等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入推进,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成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主要参照指标。国债上海关键收益率(SKY)成为债券市场重要定价基准。“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

支付清算功能不断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城银清算服务公司、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CCP12)等一批重要清算机构或组织落户上海。银联芯片卡标准成为亚洲支付联盟的跨境芯片卡标准,上海已成为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银行卡交易清算中心。

风险管理功能不断增强。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了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能源化工等系列期货品种以及铜、黄金等期权品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国债期货系列产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了外汇掉期、外汇期权、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衍生品,风险管理工具不断丰富。中央结算公司在沪建设债券担保品专业化管理平台,推动完善债券市场担保品违约处置机制。上海清算所推出外汇即期、远期、掉期、期权等产品的集中清算业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金融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91.3%,实体经济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和合格境外(QFLP)、合格境内(QDLP)等创新业务试点。

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效应日益增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上市企业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试验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日益显现。科创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贷联动等创新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全球前列,建信金科、中银金科、交银金科等金融科技公司在沪设立。

对重点产业、中小微企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信贷支持、上市融资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实施信贷风险补偿和奖励政策,设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上线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推进票据业务创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探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跨区域联合授信、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取得积极进展。

三是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国际联通交流持续扩大。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先行先试效应显著,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在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自贸试验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等方面率先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启动,率先实施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一次性外债登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沪港通”“债券通”平稳运行,推出“沪伦通”“中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互通”。“熊猫债”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以“上海金”为基准的衍生品在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上线。中国股票、债券被纳入明晟、彭博巴克莱、富时罗素等全球重要指数。

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23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74家,比2015年末增加196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成为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全国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中有29家落户上海。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不断扩大。在沪金融市场收购巴基斯坦证券交易所、孟加拉国达卡证券交易所部分股权,参股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上海交易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货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并开展交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来沪展业不断增多。在沪金融机构对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服务日益加强。

四是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中心城市影响力明显提升。金融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机构。上海市人大颁布《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建立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上海市)和上海市金融稳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

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健全。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发挥。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在沪设立,不断完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机制。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先后成立。

金融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上海金才工程”,金融人才培养开发体系进一步健全,金融人才选拔和金融人才实践基地等一批人才项目取得良好成效。金融人才服务政策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金融人才规模和素质进一步提升。

金融中心城市品牌知名度日益扩大。城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优化。金融集聚区建设成效明显,陆家嘴金融城在全国率先实施“业界共治+法定机构”公共治理架构,沿黄浦江金融集聚带承载力不断提升。“陆家嘴论坛”成为国内外金融高端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尽管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成熟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水平相比,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提出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有待提升,国际投资者占比较低,全球市场定价能力和影响力还不够强。高能级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度还不够,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的服务力度仍显不足。金融产品不够丰富,衍生工具种类不够完备。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法治、监管还需要继续完善,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占比有待提升,信息技术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切实提高资金供给效率,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