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戏之王骗贷到假黄金抵押骗贷案:银行伤在哪里?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李庚南
从巴纳姆的骗贷到眼前的假黄金骗贷案,除了警醒银行家们要切实强化制度执行力,抓好押品管理、确保押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外,也再一次向商业银行敲响警钟:第一还款来源才是放贷的关键防线;把握第一还款来源,恰是银行应该回归的信贷本源。
2月1日登陆内地院线的传记歌舞剧《马戏之王》给期待中的人们带来了一场比预期更加震撼的视听大餐。“狼叔”休·杰克曼王者归来,于载歌载舞之间唱响励志大梦。绚丽的舞台、天籁般的歌声,歌与舞的完美融合,以极简的手法再现了美国19世界马戏之王巴纳姆的传奇人生。
一曲《A Million Dreams》贯穿全剧,令观者沉醉其中,全然忘记“狼叔”饰演的原型巴纳姆饱受争议的人生(譬如说被称为“史上第一骗子”),更不用说去关注剧中的一个有关巴纳姆骗贷的细节。
剧中,巴纳姆因所在船局破产而失去了的工作,穷困落魄的他居然向银行贷款买下了一个博物馆,并受女儿启发成立了一个马戏团,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用来向银行抵押的竟然是破产船局的权证,——而权证所注册的船彼时正静静躺在南中国海!
我们无法想象巴纳姆是如何巧舌如簧说服银行老板的,也无法分析19世纪的银行管理水准,但这种艺高胆大的骗术之所以能得手无疑“归功”于银行管理的漏洞。所幸,他的马戏团取得了成功,最初贷款给他的那家银行也安然无恙。不幸的是,类似的剧情在21世纪的中国还在不断上演,银行贷款被骗的故事不断被复述。
2月2日,银监会公布了一桩190亿元的假黄金骗贷案,涉及银行多达19家。银监会对“被骗”的19家银行机构开出了5250万元的罚单,并处罚了104名责任人。据悉,这起案件源于2016年被查处的陕西、河南两地的假黄金骗贷案有关。2016年5月,陕西潼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发生一起2000万元假黄金质押贷款案件,由此牵连出背后多名外部不法人员横跨陕西、河南两省,以纯度不足的非标准黄金做质押物,并且涉及循环质押,骗取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90亿元贷款。
而就在不久前,银监会对邮储银行等12家涉及票据违规、假理财的银行机构(其中11家银行为被骗购方)罚没2.95亿元;再往前推,还有民生银行航天桥假理财案、国海证券的“萝卜章”事件、兴业银行杭州分行购买了10亿元假理财案件……。
或许令吃瓜群众不解的是,为何被骗的银行这么多,而且被骗者都难逃被处罚的命运?因为在监管面前,被骗的银行所谓的“受害”都是咎由自取:你没有守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守住自己的钱袋子;要么是因为违规,要么是因为经营不审慎。
银行或许很受伤,然而金融体系更受伤。那么,银行究竟伤在那里?
制度执行力弱是“硬伤”
从银监会通报看,假黄金抵押贷款案主要暴露出有关银行至少存在三方面的管理漏洞:一是贷款“三查”形同虚设,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款审查不严格、贷后管理缺位;二是押品管理严重失效。三是业务开展盲目激进。
但这些问题仅仅是表象,仅仅是可具体检查的 “雷点”;导致银行机构频频“触雷”的深层次原因是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制度执行力弱,这是银行机构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硬伤”。主要表现为“五重五轻”:
一是重业务发展,轻制度建设。 总体上看,目前各银行机构总行的管理层在抓制度执行力方面的认识基本是统一的,在加强制度执行力方面的紧迫感也比较强。但由于考核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合理,对基层行施加较大的经营业绩考核压力。这种导向直接影响其基层行的经营理念和决策。由于考核的压力,开拓业务、寻求快速发展是基层高管首要关注的问题,至于合规建设等其他都在其次。因为只有业务上去了,业绩好了,其作为管理者的努力才能得到应有体现。
二是重制度的制定,轻制度的执行。随着内控意识的不断增强,各银行机构各项内控制度逐步健全。但这些制度却未能发挥催生执行力的作用,往往是印发了事,对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也没有相应的后评价机制,很多制度变成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摆设,造成大量制度堆积背后违规依然。
三是重制度执行的结果,轻制度执行的过程。银行管理者对制度执行情况往往是担心但不“耽”心。一方面,担心出乱子、出案子,在制度执行方面只关心结果,缺乏防范违规案件的手段,听天由命地等待“不出事”;另一方面,由于现实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机制,迫使其将大部分精力倾注于业务拓展、业绩地提升,不愿将管理地心事“耽”于制度执行。在这种导向下,银行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对制度的认识上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