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正文

深度分析债券基金可以抄底了吗? 资本市场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风水轮流转,年初因为购买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而躲过股市暴跌的投资者,却不幸成为了理...  债券基金代码有什么规律呢

2023-08-12 17:04:25 互联网 未知 股票

深度分析债券基金可以抄底了吗? 资本市场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风水轮流转,年初因为购买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而躲过股市暴跌的投资者,却不幸成为了理... 

来源:雪球App,作者: 研究员雷牛牛,(https://xueqiu.com/1852468973/237620409)

资本市场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那就是风水轮流转,年初因为购买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而躲过股市暴跌的投资者,现在却不幸成为了理财经理重点安抚的对象。对于债券和理财产品,大家平日里讨论的并不多,每次被热议,大概率是出现了债券大规模下跌或者理财遭遇大面积破净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最近一周,后台询问债券和理财相关问题的投资者也是络绎不绝。

‘买了6年理财了,一直都很稳,为什么最近突然亏损了?’

‘债券基金不是说波动很小吗?为什么一周跌去了我半年多的收益?现在应该赎回吗?’

从这些私信不难看出,不论是银行理财还是债券基金 ,对应的持有者最近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但是这还不是最惨的,后台有一位粉丝,因为忍受不了股票基金的大幅波动,出于避险需求,在今年10月将287万股票基金的资金全部转化为银行理财,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1月A股强势反弹,而银行理财净值持续下跌,原本以为稳定的理财,现在每天稳定的亏损3000-6000元,真的是两边挨打,一刻也没有闲着。

图片来源:后台私信

图片来源:粉丝理财产品截图

很多投资者或许和这位粉丝有一样的疑惑,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明明是不同的产品,为什么债券下跌,也会影响银行理财的净值呢?我们就以上述粉丝所购买的理财产品为例(下图),只要稍微看一下产品介绍就不难发现一句话:该产品将不低于80%的资金投资于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其实不仅是这只产品,银行理财产品资产配置中,债券是最主要的投资品种,平均占比约68%(截止2023年9月末公布数据统计),所以看起来是讨论两件事,其实归根结底,研究的底层资产,都是债券。

虽然大家提问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归根结底,就只想要搞明白两个问题:

① 这波债券为什么会下跌?

② 后续应该怎么做?

01 这波债券为什么会下跌?

针对这个问题,牛牛看了很多研报以及自媒体的文章,感觉要么说的极度专业,堆砌一大堆图表和数据,对于新手投资者非常不友好,要么就是说的含糊其辞,绕了半天也没解释清楚,其实这波下跌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就两点:

① 利率上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

② 投资者集中赎回,加剧了下跌力度

具体来说,在之前债券的科普视频中,我们提到过一个逻辑,债券收益率与债券的价格成反比:债券收益率上行,债券价格则下跌【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债券价格是债券未来的利息+本金,按照到期收益率进行贴现得到的现值,现值与贴现利率成反比】。当时很多粉丝留言,说这里不太理解,其实牛牛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牛牛上周买了A公司发行的“期限1年,面值100元,发行票面利率3%”的债券,1年后到期可以得到本息103元;不过这几天市场利率上行,A公司想要发行同样的债券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期限1年,面值100元,发行票面利率5%”,新债券1年后可以得到本息105元。同样是100元的面值,如果牛牛想要转手持有的老债券,那就只能低于100元,比如98元卖出,要不然大家就不如去买新债券了,这就是债券的价格和利率成反比的核心逻辑。

我们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11月以来,10年国债收益率从2.67%快速上行至2.84%,这种上行速度在历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本次回调的深度和幅度都为债市近3年以来的极值,类似的情况,近10年也仅出现过三次,分别是2013年钱荒、2016年底债灾、2023年债熊。

那利率为何会快速上行呢?主要还是受到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房地产政策放松的刺激,这些消息对于股市绝对算是利好,但是对于债市,可能就是明显的利空,因为当经济预期偏悲观,央行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下行,债券价格上涨,往往是债券的牛市,如果经济预期偏乐观,则走势大概率相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这些政策发布之后,股市有一波明显的拉伸,而债市则接连下跌。

说完了略微有点复杂的利率因素,第二个原因‘投资者集中赎回,加剧了下跌力度’就显得通俗易懂了,2023 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保本保息产品成为历史,基本完成净值化改造,也就是说买理财和买公募基金一样,每天可以看到净值的波动,有涨有跌。而购买理财和债券基金的投资者大多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本身就是出于规避亏损的考量才选择了风险较低的理财和债券基金,一旦出现亏损,那他们就会非常敏感的快速赎回,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面临巨大的赎回压力,也只能选择被迫售出手中的债券,而机构资金体量大、操作趋同,大家想要快速赎回,只能降价抛售,所以就形成了‘个人赎回--机构抛售--净值下跌--个人继续赎回--机构继续抛售--净值继续下跌’的恶性循环。

02 后续应该怎么做?

比起下跌的原因,对于投资者而言,后续应该怎么做,似乎显得更加重要。那我们就结合粉丝具体的提问来做详细的解答。

① 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净值持续下跌,需要赎回吗?

针对这个问题,再厉害的专家可能都给不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对于不同风险偏好的人,最负责的方式应该是给出差异化的建议。

首先,如果你是一个极端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对于任何波动都完全不能接受,当时买入理财产品或者债券基金只是因为有人告诉你,他们没有风险或者银行理财可以保本保息,那现在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应该立刻赎回相关的产品,之后重点考虑银行存款,或者货币基金,差不多对应的收益是每年2%左右,如果是长期用不到的钱,可以优先考虑3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基本可以达到3-4%,真正的做到稳稳的幸福,但是这种方法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称之为投资,更贴切的应该叫储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趋势性的现象,随着各大理财产品逐步净值化,对于风险偏好极低的投资者而言,会越来越不友好,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也会越来越窄。既然趋势无法改变,牛牛觉得,最理性的方式就是适当提高自身风险偏好,拥抱波动。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对于债券而言,亏损和浮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要带着股票的思维去投资债券。债券的收益来自于两部分: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利息收入取决于债券发行时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不受市场波动影响。资本利得则是债券交易产生的收益或者亏损。

债券本身是生息资产,正常到期还本付息,所以债券市场天然是多头市场,在大部分时间里,债券都是牛市或者中性行情。因而相比股票类资产,债券长期来看较为稳健。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点,我们以近10年的债券基金指数为例,虽然每隔三四年就会有一次明显的下跌,但总体而言“熊短牛长”。只要稍微做一些产品的筛选,并且给一定的时间,每一轮的下跌,大概率终会迎来修复和反弹。

资料来源:wind、平安理财

② 这次下跌大概还有多少空间和时间?

上面提到 这次债券价格下跌的一个直接影响因素是利率的快速上行,但是这种上行速度和幅度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很多人担心经济好转,央行快速调整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牛牛认为,在目前经济弱复苏的状态下,资金面还不具备收紧的基础,“收敛不收紧”应该是大概率事件,短期来说,债券资产仍将可能面临一定的波动,但是波动应该会逐渐收窄,从最近几天的债券资产的价格走势也能验证这一点。

同时,牛牛也注意到,不少后台粉丝对于债券资产有两个极端的认知,一是觉得债券类资产没有风险 ,所以对于此次下跌,感到非常意外。另外一部分是觉得目前债券持续下跌,会像股票一样出现巨幅亏损,想要赶紧抛售离场。牛牛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点过于激进,首先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债券不是0风险,而是相对股票而言低风险,我们把沪深300和债券基金走势图放在一起就很直观的感受到这点。

很多人因为这次的短期下跌,会人为的把这种跌幅线性外推,觉得如果不及时止损,很有可能跌个15-20%,但当我们把债券基金和沪深300年化波动率统计对比之后 不难发现,在长达10年,多轮牛熊转换的情况下,债市的年化波动率仅有2.54%,虽然不能刻舟求剑的说,这次差不多也是这个幅度,但是担心像股票那样的下跌,明显是过于悲观了。

还有一些朋友问,这波下跌,到底多久会修复净值呢?这个具体时间,怕是神仙也不能准确的算出,但是我们再将历史数据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在过往的历次债灾中,净值的修复短则一个月,多则一年,如果只是小幅的波动,可能几周就修复了,这些历史数据,应该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03写在最后

不要因为现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就一棍子把债券基金和理财产品全部打死,客观来说,债权类资产是为数不多能把收益和风险 合理平衡且适合普通投资者的较优选择,理财出现大面积破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今年3月就频繁登上过热搜。牛牛预计这样的消息会慢慢淡出大众的视线,不是因为理财从此不破净了,恰恰相反,是因为破净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也会从罕见的新闻变为习以为常的现象。 就好比,炒股出现亏损算的上新闻吗?怕是大部分人炒股不亏损才会是热搜吧?保本保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方面需要适当提升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另外一方面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投资常识,注意,这里说的是投资常识,而不是投资水平,对于投资水平大家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很快获得提升,但是大部分人在投资中犯下严重的错误,大多都是因为缺乏常识,所谓的常识,其实有很多,比如‘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大家都认为某个投资标的好,蜂拥而至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智,之前的新能源,医药,白酒,半导体,这些都是不错的赛道,但是最后大家多半都是亏钱的,其中亏钱的逻辑基本也都相似,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又比如,‘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开头的那位粉丝,有近300万的闲置资金理财,其实已经远超过大多数人了,但是高位时追涨全仓买入股票基金,低位时又恐慌性赎回,全仓买入债券类产品,明显是没有任何均衡配置的意识,债券和股票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跷跷板效应,我们每天后台更新股债利差,其实就是最好的配置建议……

好,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啦,原创不易,不求打赏,只求点一个免费的赞鼓励一下,再一次衷心的感谢各位对牛牛的支持,加油!~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