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如何避免总结出“错误的经验” 文章来源:人神共奋(tongyipaocha) 作者:人神共奋 图片:Unsplash.com 因果关系与专业框架 1/...  基金赚钱太难了吧

2023-09-02 02:12:23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来源:雪球App,作者: 少数派投资,(https://xueqiu.com/7887458466/228176407)

文章来源:人神共奋(tongyipaocha)

作者:人神共奋

图片:Unsplash.com

因果关系与专业框架

1/6

错误的归因,带来错误的经验

黑格尔说:“人类能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但总结经验,特别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可能是我们唯一的进步之道。哲学家这么说,只是为了提醒我们——正确总结经验,比我们想象的困难的多。

前几天,一位朋友问我:“我年初买了平台推荐的两支基金,说是过去十几年收益率一直很好,可是今年这两个都亏肿了,你说是不是平台的虚假广告?还是说基金这个东西风险真的很大?”

我只能安慰他,今年确实是比较“邪门”的一年,很多长期业绩优秀的明星基金经理都倒下了。这个现象,如果投资时间长了,并不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但对于新基民来说,找到原因、总结经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失败后,我们首先要想到去“找”原因,实际上,人类的思维模式却是“猜”原因:

第一步:凭直觉猜一个原因

第二步:用一些方法去验证它

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是先有直觉,区别在于第二步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普通人是如何来“猜”原因的。

2/6

普通人的三个直觉

看广告买的明星基金亏钱,最常见的直觉反应有三种:

直觉反应一:什么明星基金经理,什么过往的业绩,都是广告骗人的。

普通人验证这个直觉,用的是一个想当然的内在逻辑:

如果是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应该永远好;如果过往业绩很好,现在还应该好。所以,这是虚假广告,假的明星基金经理,假的过往业绩。

如果从这个直觉推出来的原因中总结经验,那就是——买基金不能相信广告了,下次还是自己选。

这个经验对不对呢?如果只看业绩选基金,很可能还是选的这些人——黑格尔赢了。

直觉反应二:基金赚钱太难了,还是老老实实地买理财产品吧。

内在逻辑是:明星基金经理也不过如此,买其他基金更不靠谱了。

这个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今年明星基金经理的收益低于平均水平,但整体上并没那么差,即便是春节前的最高点买入,到现在仍然有三成的基金是赚钱的。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能买基金”,也许是件好事,但肯定谈不上经验——黑格尔再次赢了。

直觉反应三:这帮基金经理孙子,骗了基民的钱,做老鼠仓,不干人事……

内在逻辑嘛,不就跟当年老师想的一样吗?成绩退步了,肯定是骄傲自满了,调皮贪玩了,反正一定是思想滑坡了。

这个逻辑也没什么可推敲的,就是情绪发泄,都亏钱了,还不能骂两句?

总结经验的前提是找到原因,找到原因的前提是知道有哪些最可能的原因,而知道这些,你得先有经验——这成了一个死循环,也正是黑格尔如此理直气壮的原因。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跳出这个死循环,看一看专业人士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3/6

专业人士的直觉

作为一个不知名的基金经理,我当然要经常学习明星基金经理的持仓、业绩、观点,所以我首先想到的原因就是——

市场风格不对味,这是专业人士的第一直觉反应

这个直觉的内在逻辑是:投资是一个一半要靠天吃饭的行业,如果市场风格不对,就好像农民遇到天灾,收获后又恰逢粮价便宜,再勤劳的农民也要亏本。

但是这个想法对不对呢?可以去验证这位基金经理的风格是否与今年市场风格相反。当然,你得知道:什么是市场风格?有哪些市场风格?该基金经理的市场风格是什么?如何判断市场风格之间的相同、相反与不相关?

这个验证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就有点难度了,如果只是理财,本意就是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很多人肯定不想总结这么专业的经验。此外,这个原因的解释力也有限,有些人的风格没有那么强烈,有些人还会调整风格的适应性。

那有没有更适合普通人判断的原因呢?

专业人士的直觉二:规模变大,导致投资方法失效

这个直觉的内在逻辑是:规模小的基金有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