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有谁愿意继续聊聊残雪? 儿童保险套路深让人看不懂
从残雪迅速被追捧到同样迅速地被遗忘,不过两三天的时间。从鲜为人知到各界瞩目,用她自己一本书的名字“突围表演”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10月9号,#残雪回应登上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成为微博热搜,其作品在各大电商平台更是卖到断货,清一色更改为“预售”状态。关于诺奖评委称其为“中国的卡夫卡”的说法亦真亦假,但这并不妨碍媒体们将其引用进文章甚至直接用作标题,虽然在10月10号晚上7点钟以后,这些标题又重新被新晋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取代了。
我们同大多数公号的编辑们一样,被这些“变化”左右着,恶补东欧女作家的作品风格,关心《柏林苍穹下》的得奖情况,但是转念也想,为什么不认真地谈一谈残雪的作品呢?既然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残雪大概率不再会受到关注了,我们就试着让文学在有关残雪的讨论里不缺席一回吧。
残雪
好久以来,他就盼望着树上那些果子变红,因为他对她说过,等树上结出红浆果,大家就都能睡得安稳了。 ——《苍老的浮云》
有一个梦,那梦是一条青蛇,温柔而冰凉地从我肩头挂下来。 ——《黄泥街》
自从降雾以来,周围的东西就都长出了很长的绒毛,而且不停地跳跃。——《雾》
对美的追逐越急迫,毁灭掉的东西就越多。 ——《黑眼睛》
只有将这些句子从残雪的小说中摘出来,才会发现它们竟如此优美; 可一旦组装回去,立刻会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看不懂” : 有学者直接将残雪的小说定义为“反懂”,认为残雪在“有意识地创作‘读不懂’的文本”,即: 没有写作意图,内容非理性,手法彻底反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残雪成名于1985年,正值新时期文学的文本实验高潮期,涌现出大量让人“看不懂”的小说,残雪能突出重围,必有不凡处。
另一种则是盛赞。 美国文学评论家罗伯特·库弗说: “残雪是本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有创造性的声音……简言之,一位新的世界大师在我们当中产生了,她的名字是残雪。” 美国著名作家布莱德·马罗说: “残雪属于这样一种有勇气的作家……她有能力用语言来建造这个绝对无法预见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具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冲击力。 ”
观点截然相反,引人好奇: 怎样才能读“懂”残雪的小说?
残雪写的是冒充小说的诗
如果把残雪小说当成诗来读,不过分纠缠于故事与人物,其实残雪小说不难读“懂”。
一方面,残雪小说中有许多华丽的句子,颇可玩味。
另一方面,残雪小说的逻辑其实是诗化逻辑——它的开头部分总是高度写实的,将故事背景清晰地交待给读者; 在不经意间,出现一桩反常识事件,这是转折的标尺; 此后越写越怪异,大量刺激性词汇喷涌而出,完全抛弃了情节的连贯性,只剩下一片片鲜血淋漓的片段; 随着极度反常事件出现,小说戛然而止。
这基本符合诗小说的抒情节奏,只是残雪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抒情方式。
一般来说,诗小说的故事结构都会比较简单,以留下充分的抒情空间。 可问题在于: 绝大多数诗小说抒发的并非真情,而是在模仿的真情。
经常看到作家讴歌自然,其实在他们的人生中,陪伴真山真水的时间不足百分之一; 不少作家赞美故乡,却没意识到,那不过是精心伪装的恋母情结; 一些作家致力于从草木鱼虫中发现哲理,可得到的只是牵强附会……凡此种种,隐含了深刻的凄凉: 如果抒情也能造假,“自我”如何真实?
一般认为,“自我”是启蒙主义的产物,当人们不再无条件地接受宗教、道德、习俗等强加的行为标准时,“自我”便成了最后的依靠。 “自我”的发现给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也带来了新的精神困境——“自我”究竟是实存的,还是虚拟的?
很多人误以为,“自我”不言自明。 这就忽略了,我们大脑中想的事、嘴中说的话,甚至饮食偏好,可能都是输入的结果。 在现代教育的洗礼下,人们的思想、性格、习惯等日渐趋同,那么,我会不会只是别人的传声筒? 我是不是正在按需抒情? 所谓“自我”,是否只是一种幻觉?
进一步思考的话,那么,当我们看到一本小说并为之感动时,这种感动会不会也是植入的?那些感人的小说有近似的写作套路,这是不是一种洗脑呢?
从没有哪一代人,会像现代人,如此喜欢说“自我”,但每个人的意思都不相同。
有人觉得吃好、喝好,也就对得起“自我”了; 有人认为,个性就是“自我”,张扬“自我”就是张扬个性; 还有人投入伟大事业中,也就获得了“自我”……凡此种种,都是从用的角度来确认“自我”。
当“自我”被认为是一件用品,可以通过理性去分析时; 当人人都以为可以“理解”世界,且人与人可以相互“理解”时; 当我们坚信在逻辑的穿透下,“自我”将变得清澈透明时……有谁会反问一句: 真的如此吗? 我们的思维深处,是不是正被理性殖民?
人类创造出清晰的文本,无条件相信科学,自以为能创造更好的生活……这究竟是我们在掌控理性,还是理性在掌控我们?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感到不幸福呢?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 这正是残雪一直想告诉我们的东西。
写丑恶,因灵魂正与它为伴
残雪的小说没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细节多由梦境、呓语、无聊的对话组成,让人读后满头雾水。 可问题是: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真相吗?
谁的人生是按发生、发展、高潮、结束来运转的? 回望过去,都是由各种半截故事和偶然堆砌而成。 在教室中,老师反复叮嘱学生: 现在打好基础,将来会成才。 可事实上,这一“定律”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并未显灵。 因为相信太多“有道理的话”,我们忽略了,生命中的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