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分析后的利率研究框架 利率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分析
债券作为金融市场主流的投资标的,如今针对债券收益率的研究分析框架已较为完善。尽管不同研究机构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手法,但对于债券利率定价的分析和预测往往是基于对各类影响因子的研究。总的来说,债券利率定价主流认定的影响因子包括基本面因子、政策面因子、资金面因子与情绪面因子等。其中,基本面因子包括金融数据(社融、信贷等)、通胀数据(CPI等)与经济数据(GDP、工业增加值等)等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政策面因子则主要是是以央行为实施主体的各类货币政策,例如MLF操作以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资金面因子为各期限的资金利率,例如7天回购利率(R007)等;情绪面因子是反映市场交易情绪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的指标。对债市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四大类指标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基本面因子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周期,政策实施主体根据基本面指标的变化调整政策面因子;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反映在了资金价格变化之中。基于上述各类因子的变化,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走势变化的预期发生改变。最终债券的定价,也即债券到期收益率针对以上因子做出反应。
尽管债券研究逻辑相对明确,但是仅仅了解因子本身并不能实现对债券定价的实证分析乃至预测。原因在于不同解释力度的因子应该被分配的权重是不同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因子的合理权重也不尽相同。例如在2008年之前,由于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抑制经济过热,CPI对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解释力度是非常优秀的。而在其后CPI的解释力度明显下降,因此在2008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内对该指标赋予等同的权重的话是存在问题的。
因此,为了对未来利率定价进行更好的拟合,有必要对于现有分析框架中常用因子的有效性与解释力度进行判断。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