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财经>正文

尴尬的中小学心理老师 太平洋保险可以做兼职吗现在怎么样

2023-08-24 12:20:16 互联网 未知 财经

尴尬的中小学心理老师

「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23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相比 9 年前的表述,这次删去了「兼职」。

心理老师的存在正在变得重要和急迫。然而,在我们近一个月的采访中,他们却是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作为图书馆管理员、作为职业规划老师的心理老师,有的还在学校里教过物理课。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他们很难成为「百分之百」的心理老师,也难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更纯粹地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是要「辅佐」于「考出好成绩」。

很多心理老师没有培训和指导,有的甚至没有教材,要「自己想办法编」。很多时候,消耗精力和工作热情的并不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是为了应对检查而去「造材料」。而在究竟该怎样做一个心理老师这个问题上,很少有人知道答案,他们尴尬又迷茫。

成为心理老师

又一次向上申请课程后,学校的答复终于变了,「研究考虑考虑,到时候再给你通知」。这是2023 年,以心理老师身份入职一所高中的第二年,李悠远依然只是一名职业规划老师。

从 2018 年入职开始,李悠远就向校领导申请开设心理健康课。领导也并不是不重视,至少连校长都认可「心理健康教育挺重要的」,但总说「时机还不太成熟」。李悠远并不想放弃,只要有机会碰面,他都会提起这件事。

直到 2023 年,疫情蔓延,学生们重返校园后,他终于接到口头通知,开课吧。学校的心理咨询信箱个数,也终于在他提出建议两年后,从一个增加为 三个。

信箱是学生们向心理老师求助的最隐蔽的方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问题、班级、姓名写在纸条上,投进去。此前,全校只有一个信箱供在三栋教学楼里的 7000 多名学生使用。三个信箱在每个星期一会打开一次,11 月最后一周,他和另外两个兼职心理老师一共收到了三张纸条。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官方行动,最早可以追溯到 1999 年。这一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三年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出台,指出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2012 年,《纲要》修改,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九年后,2023 年 7 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删除了「兼职」一词,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通知》发布之后,作为学校为数不多拿过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安俊兰在上一任德育兼心理老师「干不动了,想找一个人替一替」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成为心理老师。

但她也干不动。接受采访时已经是晚上八点,作为班主任,安俊兰正催着家长看安全教育视频。「很忙,我真的很忙」,有时候她连自己的语文课都上不了。

班里的孩子来找她,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先别来烦我,我要做表。打疫苗的统计表做了不下十次,班里孩子的身份证号、学籍号,今天这个单位要,明天那个平台要,她不停地导入、导出。「对自己班的孩子还是挺愧疚的,我的时间被占了,相当于他们和我的时间被压缩了。」

在安俊兰的叙述中,「造材料」是她作为心理老师的「重要工作」。每一年开学,学校会做特殊群体的摸排,再上报区教育局。其中一项统计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情绪不稳定、厌学,或者有一些奇怪行为。经过班主任排查后,会形成一个「特殊关注名单」。区里或市里的领导会不定期来督导,听到消息后,安俊兰就要尽快去「造」过去一年或半年对被列在「特殊关注名单」上的学生的心理辅导记录。

在采访中,其他几位心理老师也表示,做好辅导记录的存档以应对检查是他们明确被学校要求的重点工作。

同样作为一名「身兼数职」的心理老师,林霖的兼职之一是图书馆管理员。她要负责学校图书馆订阅杂志的出库、摆放。新华书店在校园书店卖书,算钱结账的任务也归她管。

她的压力来自于考核。按照学校规定,教师岗的工资有课时量要求,林霖一周上 14 节课才算满工作量。这实在不可能完成。心理课每个班两周一节,林霖一周只有六节课。所以必须利用其他岗位的工作补上课时,才能达到满额工作量的要求。

林霖还想办法「主动出击」班主任,「销售」自己。碰上哪位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出现问题,需要她来上课,她还能赚一节课时,虽然她也不确定最终能补上多少。

谈到兼职的问题,上海一位从业 17 年的心理老师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学科地位,心理健康课没有纳入大纲课程,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它能不能进课表,也就不能保证专职老师的岗位和待遇。更不用说后续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即便在上海也是最近几年才有了心理老师的正高职称。

2023年11月19日,西安市五环中学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VR放松室进行情绪宣泄心理训练。

「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不想干也没有人管」

对于几位刚刚成为心理老师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远没有到能够烦心职称的时候。

终于获得开课机会后,李悠远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教材。他又去找领导申请,领导说,「你自己想办法编吧」。

「自己咋编呢,硬编?没有接受过相应的培训,我怎么编?」他放弃了,买了一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参考》学习备课。

林霖太知道教材的重要性了。成为心理老师前,她在一家教培机构做成人心理教育。成人一节课要上两三个小时,现在带初一年级的心理课,一节课只有 40 分钟。这个时间能让一个初一的学生有多深的感觉?突然面对未成年人,她不确定到底应该怎么教。没有岗位培训,能借鉴的只有教材,有了教材的体系,她才知道有没有超纲。

相比李悠远工作的山东省,林霖所在的江苏省出版过统一教材。一开始她还照着教材讲,但发现适应性不好。教材的内容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太多了。后来她就沿着自己所学的积极心理学流派备课。

同样是初中心理老师的魏未把心理课定义为「给学生做一次心灵SPA」。她在两个月前还是一名物理老师。今年 9 月入职后,物理组缺一个老师,她暂时顶上。

她把大学生团建聚会玩的「谁是卧底」、「你画我猜」、「拍七令」等游戏带入课堂。上个月,她上了一节「吸烟有害健康」的课程。这节课很轻松,她只要讲五分钟,其余时间视频教学,播放「吸烟者烂肺」的片子以示警醒。她也上过爱情课,带着学生们创作关于爱情的诗歌。

不同班级的学生争抢着她的归属,都说「这是我们班的老师」。有学生特地来办公室提醒她,换课了,别忘了。

学生们确实喜欢她。但至于课件好不好,课堂流程设计、流畅度、逻辑合不合理,学校里没有人能指导她。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更是无处请教,她只能「吃老本」。最近,她开通了「知识星球」的会员,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放在帖子里,看看别人的讨论或者请管理员回答。

这种孤独感是几位年轻心理老师共有的。魏未所在的江苏一个县城初中另外两个年级的心理健康课由一位政治老师、一位体育老师兼职担任。对于这两位老师她并不熟悉。而按照学校要求,心理老师应该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且必须有心理教师资格证。林霖的几位同事也都是兼职心理老师,分别是政治老师、生物老师、化学老师,「他们有自己的饭碗」。

第二次采访时,李悠远正在准备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讲座在可以容纳一千人的大礼堂举行。每学期会有两三次。在他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认知。每一个人都应该知晓、了解心理学是一门普通的科学。这一次的主题是:什么是心理学?

他找另外两位兼职的心理老师商量讲座内容。「找了一两次,人家都说有事儿,是你,你还会去找吗?」但这也不代表是他们的问题。李悠远解释,学校并没有规定心理老师具体应该做什么。做了也不会有什么奖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想干也没有人管。兼职心理老师虽然有额外补贴,但每个月不到200元。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很多时候是依仗心理老师自己想做到哪一步。

「被赶鸭子上架」的安俊兰苦恼的事情和他们大不一样。她很少主动去做什么,光是执行领导的命令这一件事就够忙的了。

校长觉得最近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让她「再重视一下」。怎么重视?学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她想,那就让班主任对自己班的学生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吧,有照片记录,也算是个保留凭证的活动。之后,再在班级群宣传一下,就算完成「重视」了。

她调侃自己「没有什么水平」。学校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对于她来说,从设计问卷开始就是难事。不敢用专业的测试题,做了也没人会分析。只能在网上扒些无关紧要的题目。比如: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如果做不出来题目,你会怎么办?

尽管也有市、区一级更统一、专业的问卷调查,但有时也会「没有下文」。学生做完问卷之后,结果会反馈给班主任老师:哪个孩子总是情绪低落,哪个孩子感到失眠……唯一的提示就是「多注意一下」。安俊兰只能平时稍微多「看一看」,尽量让他感受到包容,也仅此而已了。她形容自己是「二半吊子心理老师」,不能说完全没用,但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当被问到,为什么不能按照规定去关怀、辅导、帮助学生,安俊兰说,「教育是有这样的理想和追求的,但我作为一个教师,完全听从这样的指导,做不到的。」即便把孩子叫过来辅导,除了教一些道理或知识,她也说不上什么。她不知道辅导如何成体系,三级证书是上大学时候考的,已经过去四五年了,工作以后,再没有过心理咨询相关的学习和培训。

2023 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一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 50% 的心理老师认为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和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也有 47% 的班主任将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视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

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的科学,方向、流派很多。照常理,真正能在学校做心理老师的,应该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知识,也必须接受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和课程培训。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未成年教育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员徐浙宁说,「若一个学校的心理老师连这个资质都没有,可想而知,这个体系里的师资力量是多么薄弱。」

根据心理健康卫生工作的三级预防体系,心理老师的职责范围可以划分为三级。徐浙宁说,理想情况下,第一级是通过心理教育课,传递常识,完成心理素养培育。第二级就是关注到有风险性的孩子,虽然没有暴露典型症状,但受制于家庭不利、成绩等问题处在心理弱势,需要专门的团体辅导,要引入特殊的课程来培养抗逆能力。这一级必须要有校外资源的支持。到了三级,就是症状比较明显的,心理老师能鉴别出来,然后转介到更专业的机构或医院。这样,心理老师的边界清晰了,就没有身份上的模糊性了。

2023年9月26日,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中心学校健康加油站建成投入使用,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家长、老师、体系

但是现实情况是,代课、做心理咨询是大部分中小学心理老师最主要的两项工作。对于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学校更是没有具体要求。

从事多年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精神心理医生何日辉说,随着抑郁症筛查进校园,未来,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可能暴露得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心理老师还要和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家长、班主任甚至领导几方周旋。因为学生群体身处校园的特殊性——在学校可利用时间短,但要求高——学校的心理老师会比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面对更高、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