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本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外汇储备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真正的产品,是去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给用户创造快感,或者成本节约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直接感知。
什么是产品?
我非常能够理解大家对产品的兴趣。
因为我们很多创业的出发点,一定是从产品出发。
这是不是一个做产品的最好时代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今天的互联网专业以及传统行业的专业,是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信息高度对称,竞争非常白热化。很多创业项目在初期即陷入要面对资本密集、渠道密集的境况。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讨论产品,意义还大不大?
很多公司觉得,我们产品做得差,没关系。同业有的公司做得好、那么多人在试错,我抄就行了。产品经理就当是给这个行业打工就行。
其实,在我看来,产品本身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在今天,产品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在定义的产品,并不简单是你公司MRD(Market Requirement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里所定义的那些功能和模块。
这不是产品。
真正的产品,是去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给用户创造快感,或者成本节约带来的感受。这种感受既可感知,也有可能不可直接感知。
比如时装这个行业只有 100 年的历史,其实就是样式、材质、长短、颜色的各种排列组合,是可以穷尽的。但了解这些后,你就可以成为时装行业的引领者吗?并不是。
你要意识到,你卖的产品并非鞋和裙子,而是用户使用这个东西带来的潮流自信——美的感觉。对于女性来说,穿裙子不是她的刚需,自信漂亮才是。
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当你理解了一些方法,不代表你就可以不断做产品。你理解的产品,与用户对你的感知,两者差异会很大。
而尽管从感知上,产品没有确定方法,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产品是可以形成方法论的。我自身进入互联网十几年,这个方法论不断生长和变化,很有意思。
产品这个话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需求定义,到实践,市场运营验证,再往后的数据建设与分析,在不断迭代中的竞品关系等,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
我把产品划分成五个阶段:
阶段一:立项(该不该做)阶段二:产品定义(能不能做)阶段三:组织实施(搭建什么样的团队)阶段四:商业模式(具备盈利能力)阶段五:建立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阶段一:产品该不该做?判断力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判断一个产品该不该做,这里面需要拆解两个要点,产品,和人。
产品
按照需求的迫切度来区分,产品分三个层次:可以有—需要你—离不开。
1、可以有:这是一个使用频次的问题。很多人意识不到,“可以有”意味着对用户来说,也“可以没有”。多数产品都停留在这个层次。这种产品是个创新,也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不能进入第二阶段。
2、需要你:这个主语是用户,“用户需要你”。有一部分用户对产品产生了需求依赖,但这个层次需要面对一大问题是替代和竞争。
比如电动剃须刀,它的产生有没有让传统剃须刀销量下滑,也不会让其生意彻底消亡。你可以有,但是替代优势不是那么明显。
尽管整个市场方向中,电动剃须刀的使用频次已经很高,但是其所作的创新与原有产品相比,也并不能够把体验或成本节约提升到下一个高度。在场男士肯定有感受,无论电动剃须刀的广告多好,卖得多贵,它始终没有传统剃须刀刮得干净。
这种产品,其优势体验既不能解决市场原有产品的问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负担,就只能停留在这个阶段。
3、离不开:用户一旦用了就离不开,这是产品的最好阶段,往往已经彻底颠覆这个行业。用户形成了产品使用习惯,高度认同你的技术和体验,在市场中形成了足够高的壁垒。这时,你就是很好的企业,拥有定价能力,自然而然形成盈利的空间。
因此,在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时,要事先预测:我的产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实现一、二、三阶段之前的跨越,能走到多远。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行业都走不到最后。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装修的痛点非常多,不比买房差。一般俩人谈恋爱,一买房就结婚了,一装修就分手了。我身边真有这样的案例。
为什么装修造成这么大问题?
第一,耗时间。第二,对普通用户学习成本高。第三,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东西需要决策。在一个陌生领域,不同人有不同决策,容易发生分歧。这是多么好的需求痛点。
于是,很多人总结原因,觉得这是价格、材料、品牌、交付施工服务等全程不标准造成的。他们去做互联网装修。两年过去了,做得好的人并不多,也很难形成盈利。
为什么?你并没有解决核心问题。
装修这个行业,如果是做精品,就没有规模、频次低,生意没法做。事实上,对你来说最核心的是,假如你也具备了规模,那么这么多的工长、施工队,在一个复购低频的行业中如何被激励、如何被管理,去保证他最终的交付质量是你同样要面对的问题。
如果你想再这种情况下做规模,就要改变产品方向,转为培训管理人的行业。但如此一来,你要面对的某些问题就与传统大型装修公司没什么区别了。
人
首先,选择一个业务,要考虑两点:喜欢和擅长。
最好当然是两点兼备,最糟糕的是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如果是后者,我建议大家就不要折腾了。
你也别坚持,你不喜欢也不擅长,其实也就是你只有梦想。这真的是非常疲劳的一件事情,最后坑很多人。这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你要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不累,做什么事情一个通宵没睡,还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很兴奋。
其次,产品经理和CEO一样,最重要的是判断力。
关键时刻的YES or NO,对产品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有判断力,愿意承担后果,并能够分析出失败的原因和改进的方法。
公司进入产品定义阶段时,要尽可能把问题抽象化,而不是陷入到执行的细节里。早期就想很多细节,团队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的创始人,管得特别具体。他会具体到这个功能会长这样,那个交互应该这样。如果你总是试图去干预,你的产品经理和团队就退化了,他们自己不去学习,而试图总是揣摩和迎合,失去创造的动力。
你要负责的是说“好”或“不好”,并讲清为什么,而不是剥夺团队应尽的职能。这会导致你的精力分配出现问题。在初创团队中比较常见,彼此关心了对方本更该关心的问题,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反而没有足够的关心。
对于一个产品人来说,判断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你一直都是模棱两可,每一次都抱着赌博的心态,你的感觉也没有越变越好,那么你在这个领域就没有太大发展。
判断力也是一种天赋。如果你的个性愿意承担做判断的风险,且结果成功率比较高,那你就坚持做下去。如果你屡战屡败,就找一个比你会做判断的人去做判断。你可以去做你擅长的部分,比如销售。
阶段二:产品能不能做?通过四个步骤构建产品实操方法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实施产品的方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承载你的初衷并且达到最终的目的呢?
我的产品实操方法论,通过四个步骤展开:竞品研究、市场分析、客群分析和能力储备。
第一步:竞品研究
廉价航空的竞争对手是谁?高铁。什么是竞品?要有清晰的定位。它可能在你的行业里面,也可能不在。要从最终产品解决用户什么需求痛点的角度去出发看竞品是谁。只紧盯着和自己长得像的人去复制或者硬拼,很难赢。
第二步:市场分析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任务式联系用户,和用户沟通。在这个阶段,不能光听你自己团队的人怎么说,要真正走到市场上去。
很多公司都去做APP,怎么了解市场对你的认可度?要走到深圳华强北、北京中关村的刷机店,看看用户拿到新机或刷机后早期最离不开哪几个APP。大数据,是要在感性基础之上建立的。
你千万不要盯着成功公司的PR说辞去做。你要了解的是自己怎么控制渠道,最能打动消费者的话是什么。
很多消费者进了手机店本来是去买华为或者小米,结果进去十分钟就改主意买OPPO,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套话术,三五分钟就打消了消费者的念头。好比他透过接触和反复的迭代试错,知道了年轻消费者的真正需求痛点是拍照,如今另一个痛点是“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产品,和用户怎么看待真的不一样。
微软曾经说自己的Office功能特别强大,绝大部分用户只用了5%,他认为这是一种强大和完善。用户都讽刺它说,既然剩下95%的功能用户都不用,你做它干嘛?
第三步:客群分析
要对客群进行分类识别:新老客户、不同消费习惯、阶层、不同使用时长、不同渠道来源、不同机型……。你要建立自己的数据仓库,会定义自己的数据报表,知道你做的产品要看什么指标,如何用各种条件交叉分析,从而更了解你的用户,找出各种你想不到的共性和问题。
百度贴吧早期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做社区而做社区,而是做信息沉淀。那个时候搜索引擎搜不出什么东西,还要教大家怎么使用关键词搜索。这是最大的痛点,所以产生了贴吧。贴吧是一个自然表达“说人话”的地方,不需要关键词。
所以,这个时候贴吧的产品经理应该做什么?是新增活跃贴吧数、话题广度。这些都与传统社区不一样,如果你去看人家的考核UV(独立访客)和PV(浏览次数)、卖了多少广告,那就是走错路了。
分析你平台产品的不同类型用户,寻找其中的主流用户,找到共性,这才重要。除非你是做单品硬件。
第四步:能力储备
公司一起步,立刻找了一批很贵的人去打造一些可能趋于完美时才需要的项目,这种模式往往很难存活。
那么,起步阶段正确的路径是什么?
先分析自己在当前的产品阶段下,解决被一部分用户真正认可、需要、乃至离不开,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能够建立一定的根据地和壁垒,哪怕是时间带来的规模沉淀。是渠道管理?是扫街地推?还是别的?根据需要的,搭建匹配的团队,储备合适的人才。如果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而没有配备他需要的施展空间,反而会导致人才更快地流失。
验证了产品市场需求,着手进入下一阶段,则能力储备也需要一定的预见性。比如外卖生意,往后看,人工智能是行业发展的关键点。在适当的时机,需要提前储备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人才,占领好外卖行业的先手优势。
阶段三:搭建团队你的赛道,是铁人三项还是百米飞人?阶段一讲该不该做,阶段二讲能不能做,回答这两个问题以后,基本上就进入到执行落地了。
搭建团队和商业模式,我认为是迭代进行的,不能分开看。商业模式决定核心团队的搭建,核心团队的能力影响商业模式的发展。一言以蔽之,商业模式要和团队能力相匹配。
商业模式决定团队形式
做单点突破?还是平台战略?小米的早期,雷军雷总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铁人三项”:硬件、软件、互联网。
但小米初期真正执行的结果对于大多数小米粉丝是什么感受呢?我叫他“百米飞人”。
铁人三项,包括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讲求的是在均衡,不能有短板。这项运动不会出明星世界运动员,却是一项特别感人的运动。这很像雷总的气质,就是劳模。你看他的创业,会觉得很感动,每一个都很苦。
“铁人三项”为什么不能出明星运动员?这项运动要求的是每一项都不能太差。那么,你就不能做到“极致”和“发烧”。“
“百米飞人”的意思,就是要有一个点特别突出。百米飞人,一个顶尖百米选手会有足够明星效应,最终呈现的样貌就是那 9 秒多的跑程,背后却集结了相当专业团队的努力,从营养到康复。
小米初期类似于最后给消费者呈现的手机,是一个完整的产品感受。手机的每个单个功能配件怎么样,对于绝大部分使用这个手机的用户来说,是很难清晰表达的,也并不需要有这个感知。在他看来,需要的就是手机综合感受。
你的团队,默默去完善软件、硬件各项功能,这ok。但是不能把整个过程定义为“铁人三项”,因为团队的期望值会改变,变为只求没有短板。
加强团队稳定性和抗击打能力
我看到很多创业公司的CEO,至少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融资,这轮刚结束,很快就开始谈潜在的下一轮;再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参加各种行业的会议,学习交流;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时间,回来和合伙人沟通,没有时间去了解用户客户和骨干员工。
有些事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但这是不足够有意义和价值的。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节奏变快以后,创业团队的结构是非常容易流动不稳固的。要把时间花在和核心骨干员工的沟通交流上,和帮助你管理团队的人拉近距离。
如果只是追求扩张,而没有一个稳定的核心骨干团队,这样的创业很难成功,也很难有持久性。
这里我想举一个最近热门的话题,搏击的例子。搏击竞技比的是什么?最起码要作为实战对抗,第一是抗击打,第二体能,且是在心肺功能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你的体能能坚持多久时间。
这对应到企业是什么?就是团队的生存能力。很多公司讲PPT讲得很丰满,逻辑很闭合,也很严密。但就是没有团队能实现这件事,一打内部就先乱了,或者一挨打就坚持不住。
内功的修炼——稳固团队非常重要,这不可避免,必须要做。如果你发现你合伙人就已经耗费你太多精力,要么你换个汇报方式,要么你换人。否则你的精力无法让你在企业贴身肉搏的阶段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团队要经得起折腾,多做一些内功的锻炼,没什么不好。
阶段四:商业模式团队搭建与商业模式,相互影响
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才能够让价值观落地。
团队搭建跟商业模式构建是相互影响的,是动态迭代的,二者共生,且不断发生着变化。每个阶段,企业家都会面临团队转型、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的多个选择。
苹果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团队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业模式影响着团队的组建;而团队发生变化后,商业模式和核心产品定位也随之改变。
你不得不承认苹果真的在改变。
在乔布斯时代苹果的发布会让你的感受特别不一样。你们应该印象深刻,那个时候的苹果发布会,我们熬夜看完。看完以后热血沸腾,觉得新产品做得又厉害了,超过预期和一般认知,与此同时特别想尽快拿到这个手机真正上手。拿到以后,只会让你觉得使用体验确实更震撼。
这一两年,你同样熬夜看完苹果的发布会,也会买。因为相较于安卓机来说,苹果手机的综合体验还是更好。但你还有迫切的想拿到新一代手机的快感吗?或许,看发布会的优越感比拿到新手机时更大。
国内模仿型企业就是如此。通常发布会给你的快感更大,拿到真机用一段却觉得不过如此。
但反过来看,事实上苹果的团队正在发生变化,它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反而更强了。曾经有很多投资人觉得苹果手机缺乏竞争力,做空苹果的股票。吃了亏。
实际上,创新能力的下降,也不代表苹果不赚钱。
乔布斯做的每一款产品更容易吸引人,但他付出的代价、伴随失败的风险也一定比库克做的时候大。
尽管想象空间萎缩,但库克可以保证利润稳定。他现在不断强化品牌、营销、感受,在低端和高端双向尝试,切到了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