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130亿,三次上市失败,谁比它更惨? 为什么近两年基金普遍比股票好些呢
喜马拉雅又一次倒在交易所的大门前。
今天(6月24日)下午有市场消息称,喜马拉雅因融资最多1亿美元的IPO计划缺乏投资者支持,已经暂停在香港的上市计划。另外,根据《金融时报》报道,有知情人士称,尽管“市场环境不合标准”,但喜马拉雅暂停IPO,部分原因是该公司的一些私人股东要求退出。
此外,彭博社则是引述消息称,喜马拉雅因为不满潜在投资者给予公司的估值,加上市况持续波动,认为要在本月进行IPO是非常困难,所以决定暂缓上市计划,最快到9月再作考虑。
在分析师看来,现在的喜马拉雅无法打动投资者。即便身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却始终跨不过盈利这一关,这是它最尴尬的一面。招股书显示,2018至2023年间,喜马拉雅已累计亏损130.55亿元。营销成本与内容成本太高,是喜马拉雅亏损的主要原因。而且,招股书也特别指出了商业化探索的难度,“日后可能继续发生亏损”。
对于包括喜马拉雅在内的所有音频平台而言,想要上市,想要取得投资者信任,它们还有很多质疑待解答。十年的“耳朵经济”,到底如何打通盈利链条?
三度递表,喜马拉雅急于上市
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完全可以用“坎坷”两个字形容。2023年上半年,在喜马拉雅递交赴美上市申请时,遭遇国际环境突变,国内监管政策出台。为了上市,喜马拉雅不得不从美股辗转至港股。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喜马拉雅多次尝试敲开港交所的大门,2023年9月其首次提交香港IPO计划,但直到6个月后招股书失效也没能成功。今年3月底,喜马拉雅再递IPO申请,看样子这次很有可能因为缺乏投资者支持而再度失败。
其实,一开始就有些声音称,喜马拉雅其实是在巨大压力裹挟下,被强推着上市的。
作为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在线移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背后是腾讯、阅文、百度、小米、好未来及索尼音乐等知名企业,以及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等机构组成的豪华投资天团。有爆料称,2023年喜马拉雅的估值为43亿美元(约273亿人民币)。
但是,作为一只融资超过9轮的超级“独角兽”,喜马拉雅让财务投资人等得太久了。“到底上不上市?谁能说下真实情况,投了好多钱,190亿估值进去的,指望早点变现退出呢。”这是2023年1月,媒体曝出的投资人真实的焦虑。
几年前,喜马拉雅喜欢用“没有任何面向资本的压力,也基本没有投资人逼着上市”来回应上市传言。
但近两年则完全不一样了,从喜马拉雅本身的动向来看,自从一级市场融资窗口关闭后,它对上市同样急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2023年经营净亏损7.6亿,截至2023年末,其账面上仅5.4亿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在分析师看来,生意越做越大,可喜马拉雅迟迟无法盈利,上市寻求融资就成为喜马拉雅为数不多的破局手段,通过上市喜马拉雅才可以获得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旨在传递更多信息,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